以孔飛力的「歷史三調」解析脫歐:事件、經驗與神話
英國退出歐洲聯盟(脫歐,Brexit)的決定,可謂是現代英國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同義和團運動一樣,它不僅僅是一系列事實的集合,而是一個複雜的現象,我們對它的理解受到其即時發展、參與者的多元經驗,以及後續圍繞它建構的敘事的影響。套用**孔飛力(Paul A. Cohen)在《歷史三調》**中的框架,我們可以對脫歐持久的史學分析進行剖析。
第一調:作為「事件」的脫歐
這個「調」著重於構成脫歐行為和決策的可驗證順序。它是事實的年表:
2016年公投: 舉行公投的政治決定、公投前的宣傳運動,以及51.9%的脫歐投票結果。
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 向歐盟發出英國退出意圖的正式通知。
談判: 英國與歐盟之間就退出條款、未來貿易關係以及北愛爾蘭議定書進行的漫長且往往充滿爭議的談判。
退出和貿易協定: 簽署和批准各種條約,這些條約使英國合法地與歐盟分離,並確立了新的貿易關係。
關鍵人物: 首相(卡梅倫、梅伊、強森、特拉斯、蘇納克)、歐盟官員(巴尼耶、容克、馮德萊恩)以及他們在整個過程中的各自角色。
這個「調」旨在提供一個客觀、事實性的描述,說明脫歐過程從開始到其當前的法律和經濟現實中「實際發生了什麼」。
第二調:作為「經驗」的脫歐
除了赤裸的事實之外,這個「調」探討了數百萬個人對脫歐深具主觀性和往往充滿情感的「經驗」。它深入研究了人們理解、感受和應對這些變化的多種方式:
脫歐派選民的經驗: 重新獲得主權、收回控制權、擺脫繁重法規,以及解決如不受控制的移民等感知問題的感覺。這往往源於一種被全球化拋在後面,以及感到在政治建制中沒有代表權的感覺。
留歐派選民的經驗: 感到失落、被背叛、對經濟穩定擔憂、失去遷徙自由,以及對英國國際地位和未來擔憂。這通常包括悲傷、憤怒和對自己國家決定的疏離感。
企業主的經驗: 適應新的海關檢查、貿易壁壘、供應鏈的變化以及勞動力短缺。
在英國的歐盟公民/在歐盟的英國公民: 應對新的移民規則、居留申請以及對他們未來身份和權利的焦慮。
北愛爾蘭: 北愛爾蘭議定書的複雜且往往痛苦的經驗,影響著身份認同、貿易與和平。
這個「調」旨在理解脫歐所創造的生活現實、個人故事以及多變的情感景觀,超越匯總的民意調查數據,觸及事件的人文層面。
第三調:作為「神話」的脫歐
這個「調」檢視了脫歐如何被解釋、重新解釋和有選擇地銘記,以服務於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議程。這些敘事往往將複雜的現實簡化為引人注目、但經常產生分裂的故事:
「全球英國」神話: 脫歐後出現了一種敘事,將英國定位為一個靈活、獨立的全球參與者,在全球範圍內締結新的貿易協定,擺脫歐盟官僚機構的約束。這個神話強調未來的潛力和民族自豪感。
「破碎英國」神話: 相反,脫歐的批評者經常將其定性為一場災難性的國家錯誤,導致經濟衰退、國際影響力下降和社會分裂。這種敘事經常將廣泛的國家挑戰歸咎於脫歐。
「人民的意願」神話: 這種常被脫歐派援引的敘事,堅稱公投結果是對民主意願的明確表達,必須受到最高的尊重,通常駁回要求與歐盟建立更緊密關係的呼籲。
「布魯塞爾官僚」神話: 一種持續存在的敘事,將歐盟描繪為一個不民主、過度擴權的官僚怪物,從而證明英國退出的必要性。
這些「神話」力量強大,塑造著公共話語、影響著政治修辭,並鞏固了根深蒂固的身份認同(脫歐派與留歐派)。它們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歷史,而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未來。
透過應用孔飛力的「歷史三調」,我們對脫歐有了更細緻入微的理解,認識到它不僅是一系列政治策略,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斷裂,其意義仍有待持續詮釋和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