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針對人才外流的關稅:收回印度失去的財富

 

一項針對人才外流的關稅提案:收回印度失去的財富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是高技能專業人才的主要輸出國,這些人才為了更好的機會移民到美國,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人才外流(brain drain)。儘管這種移民對美國經濟來說是個福音,但對印度而言,這卻是巨大且未獲補償的損失。本文主張,印度應考慮對美國徵收人才外流關稅,以收回其在這些專業人士教育上所投入的部分資金,並承認這種人力與知識資產的轉移價值。


未獲補償的投資

印度的公共教育體系,從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IITs)到其醫學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來培養人才。由政府補貼的醫學或工程學學位成本,是一項社會投資。當畢業生離開時,他們的離去代表著這項投資直接轉移到了目的地國。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是這項轉移的主要受益者,它在不承擔教育和成長初期成本的情況下,獲得了一支高技能勞動力。這種未獲補償的人力資本轉移造成了不公平的經濟失衡。


量化損失:在美印度人才的概況

這種移民的規模令人震驚,尤其是在關鍵領域。以下數字展示了印度向美國輸出人才的深度:

  • 醫生與外科醫生:印度裔醫生在美國醫療體系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美國印裔醫師協會(AAPI)估計,在美國執業的印度裔醫生超過80,000人,佔醫生總數的至少8.5%。印度是向美國提供國際醫學畢業生最多的國家。

  • 科學家與博士:美國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2017年的一份報告發現,在美國完成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博士學位的印度國民中,絕大多數選擇留在美國。從2000年到2015年,超過28,000名印度國民獲得了美國大學的STEM博士學位,佔所有國際畢業生的近16%。

  • 高層主管與創新者:特別是在科技產業,印度裔領導者的崛起引人注目。[圖片為美國主要公司印度裔CEO] 桑達爾·皮查伊(谷歌/Alphabet)、薩提亞·納德拉(微軟)和沙坦努·納拉延(Adobe)等人物,只是印度出生的個人領導世界上一些最有價值公司的幾個例子。他們的領導力創造了數萬億美元的市值並推動了全球創新,而美國則收穫了主要的經濟回報。

這些人不僅僅是員工,他們是創新者、領導者和企業家,他們創造就業、申請專利並對美國經濟做出巨大貢獻。他們一生中賺取的收入、繳納的稅款和產生的知識產權價值是巨大的——這些財富是在印度培養出來的,現在卻在充實另一個國家。


徵收關稅的理由

雖然直接對個人徵稅不切實際且在政治上複雜,但可以將「人才外流關稅」視為一種解決這種失衡的經濟工具。這項關稅不是向個人徵稅,而是向僱用一定數量印度專業人士的美國政府或企業收取費用。這將如同為所獲得的人力與知識資本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所產生的收入可用於:

  • 資助印度研發:這些錢可以重新投資於印度的研究機構、大學和實驗室,以改善基礎設施,為國內人才創造更多機會。

  • 改善社會基礎設施:資金可用於改善印度的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提高生活質量,使國家對其高技能勞動力更具吸引力。

  • 提供回流激勵:部分資金可以建立回國計劃,提供有吸引力的資助、研究資金和高薪工作,以鼓勵印度專業人士回國並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

這項提案並非旨在懲罰,而是承認一種清晰的經濟交換。這將迫使美國承認其引進人才的真實成本,並為印度提供一種獲得其投資補償的機制。通過確立這項主張,印度可以開啟一場關於人才移民經濟公平性的全球對話,並保護其長期利益。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智慧的迴響:基辛格與布熱津斯基論哈佛外籍生問題

 在歷史的長廊,兩位美國外交政策的巨擘——亨利·基辛格博士與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教授,再次「相遇」於一場假設的對談中,他們凝視著當前的美國高等教育界,特別是哈佛大學外籍學生所面臨的複雜局面。

基辛格: (輕咳一聲,語氣沉穩) 茲比格納,你看,這哈佛校園裡關於外籍學生的爭議,尤其那些來自東方大國的年輕人,似乎已成為華盛頓與北京之間戰略競爭的新前線。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從來都是微妙的藝術,而非科學。

布熱津斯基: (聲音略帶沙啞,語氣更為銳利) 亨利,你我深知,任何地緣政治的棋局都不會僅限於疆界與軍事。思想的交流、科技的傳播,甚至潛在的影響力滲透,從來都是大國博弈的一部分。美國的開放精神固然值得稱頌,但若因此而失去警惕,便是將自身置於危險之中。我曾多次警示,若不認清挑戰的本質,傲慢與輕忽將是最大的敵人。

基辛格: 的確,國家利益是最高的準則。我們不能無視某些國家利用學術通道,獲取敏感技術或進行情報活動的可能性。然而,美國的實力不僅在於其軍事實力,更在於其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能力。若我們過於收緊,將這些潛在的盟友和思想家推向他處,長遠來看,對我們的軟實力亦是一種損害。外交從來都是在相互矛盾的選項中尋求最佳平衡。

布熱津斯基: 平衡固然重要,但底線必須清晰。我們不能讓所謂的「學術自由」成為某些政權進行知識產權盜竊或影響力操作的掩護。冷戰時期,我們對待蘇聯學生亦有其特定的規範。今日之中國,在某些方面,其地緣政治野心與意識形態的控制,較之當年的蘇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應當吸引那些真正認同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學生,而非為潛在的對手提供便利。

基辛格: 但這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如何界定「潛在的對手」?過於寬泛的定義,可能導致我們在潛在的合作者中製造敵人。全球化已將世界緊密相連,即便我們關上大門,知識的流動也不會停止。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年輕人親身體驗美國的社會與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長期的戰略投資。誰能說,若干年後,這些親身經歷過美國開放與活力的精英,不會在各自的國家中成為理解甚至親近我們的力量?

布熱津斯基: 當然,教育的長期影響力不可小覷。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來自特定背景的精英,其成長環境與思維模式,可能與我們的預期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僅憑一廂情願的「軟實力感化」來構建國家安全。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具備識別潛在風險的能力,並在必要時採取果斷行動。規則的制定應當精準且具體,避免泛化打擊,同時也絕不容許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

基辛格: 說到底,這歸結於我們是否擁有清晰的國家戰略。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要往何處去,以及如何應對不同的力量,那麼對待外籍學生的政策,便只是這盤大棋中的一個子。若缺乏整體規劃,任何單點的調整都可能顧此失彼,甚至適得其反。歷史從未停止,複雜性是其常態,而清晰的戰略是應對混沌的唯一途徑。

布熱津斯基: (輕輕嘆息) 是啊,清晰的戰略。這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商品。在一個充斥著短期主義和國內政治考量的世界裡,思考真正的大戰略,並堅持執行,其難度遠超你我在世時。哈佛的外籍生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更深層的戰略困境。


赐美利堅国敕书

模仿乾隆皇帝敕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敬致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閣下:

念及兩國人民往來之久,友誼之深,互利合作之重要,深感欣慰。遙望太平洋兩岸,各有所長,本應相輔相成,共謀發展,造福兩國乃至全球福祉。

近聞貴國就貿易問題屢有新舉,尤其疊加關稅之策,此實非全球經貿之通途,亦非互利共贏之正道。貿易往來,貴在公平誠信,互通有無,方能促進繁榮。我國素秉開放之宗旨,深知唯有交流合作,方能共同進步。然貴國一再施以單邊措施,致使全球產業鏈遭受波及,兩國企業與民眾亦蒙受損失。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及國際貿易秩序,我國不得不採取必要應對之策,此乃迫於形勢,不得已而為之。貿易之爭端,應以平等對話解決,重啟協商,共尋良策,方為兩國之福祉,亦為世界之幸。

至於兩國學子之交流,素為增進理解、傳承友誼之要道,亦是文明互鑒之橋樑。我國素來歡迎各國青年學子來華學習,亦鼓勵我國學子赴海外深造,以開拓視野,融會貫通,共創人類文明之璀璨。然近來貴國針對我國留學生之歧視性待遇與不公限制,實令眾多學子心生疑慮,亦有損學術自由之精神。學術交流應秉持開放包容之原則,不應設置無端障礙,更不應將學術問題政治化。望貴國能秉公處置,確保學子之合法權益,維護人文交流之純粹,俾使兩國青年得享公平學習之環境,互鑒文明,共創未來。

望閣下能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秉持開放合作之精神,恪守國際法規,共建互惠互利之局面,方能惠及兩國人民,澤被天下蒼生,成就兩國關係之穩健長遠。

特此函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日期,例如:二零二五年六月六日]



《乾隆皇帝致英吉利国王敕书》的全文(简体字版),通常也被称为《赐英吉利国敕书》: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𠸄咭唎国王知悉: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锡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礼制不合,断不可行。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译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例改易服饰,天朝亦从不肯强人以所难。设天朝欲差人常住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断难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致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嶴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即如从前博尔都噶尔亚,意达哩亚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令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况留人在京,距嶴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

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学习,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贡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乂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赏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锡赉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

特此敕谕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商君書》五民政策的現代類比與實例

《商君書》五民政策的現代類比與實例

I. 中國 (China)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歷了巨大的經濟轉型,同時也保持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許多政策,雖然其官方目的可能是維護穩定或促進發展,但被批評者認為在不同程度上符合「五民」的某些特徵。

  • 弱民 (Weaken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嚴格的社會組織控制與公民社會打壓: 持續限制獨立工會、非政府組織 (NGOs)、宗教團體和異議聲音的發展。例如,自2015年起對維權律師的大規模抓捕(709大抓捕),以及對各種民間團體的限制。
      • 戶籍制度與城鄉二元結構: 儘管有所放鬆,但長期以來,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民工在城市享受同等福利、教育和醫療,導致他們在城市缺乏穩定的社會保障和歸屬感,形成社會階層固化,削弱了底層民眾的議價能力和集體行動力。
      • 應對疫情的極端封控措施 (清零政策): 2020-2022年,嚴格的「清零政策」下的封城、強制隔離、大規模核酸檢測等措施,對公民的日常生活、精神健康造成巨大衝擊,削弱了個體的自主性與行動自由。
    • 來源/批評: 人權組織報告、學者研究、社交媒體上對政策執行不當的抱怨、受影響群體(如農民工、維權人士)的自述。
  • 貧民 (Impoverish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土地徵收與城市化: 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徵收農村土地,農民得到的補償往往不足以彌補其土地價值,導致大量失地農民陷入相對貧困。
      • 醫療、教育、住房市場化: 儘管帶來了資源增長,但高昂的醫療費用、學費和房價,對於低收入群體構成沉重負擔,甚至導致「因病致貧」、「因學致貧」。
      • 勞動權益保護不足: 儘管有勞動法規,但加班文化(如「996」)、工資拖欠、職業安全問題等長期存在,尤其在部分製造業和互聯網行業,剝削勞工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部分群體難以積累財富。
    • 來源/批評: 社會學家對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媒體報導、底層勞工的投訴、房地產市場觀察。
  • 辱民 (Humiliat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社會信用體系: 雖然旨在規範社會行為,但其廣泛應用可能導致個人被公開「懲罰」或限制,如「失信人」乘坐高鐵飛機受限、子女教育受影響等,對個人聲譽造成貶損。
      • 強制拆遷: 在一些地方,違規或暴力強拆現象導致居民財產受損、生活無著,在公開場合抗議被壓制,使其尊嚴受辱。
      • 對特定群體的公開羞辱: 歷史上曾有對特定犯罪分子(如吸毒者)進行公開示眾的行為,雖然現在較少見,但在特定情境下仍可能發生,如在社交媒體上對「不當」行為的「人肉搜索」和網絡暴力。
    • 來源/批評: 人權觀察組織、媒體報導、法律學者的分析、社會信用體系受害者。
  • 愚民 (Keeping the Populace Ignorant)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嚴格的網絡審查與信息過濾 (防火牆): 阻擋大量境外信息來源,限制網民接觸敏感政治內容、歷史事件真相以及多元思想,確保官方敘事的主導地位。
      • 教育內容的政治審查: 歷史教材、思政課程強調官方意識形態,淡化或修改敏感歷史事件,灌輸特定價值觀。
      • 媒體管控與宣傳: 官方媒體壟斷主要信息發布渠道,進行單一視角宣傳,抑制異見,塑造特定輿論環境。
      • 「清朗」行動等網絡內容清理: 定期對社交媒體、自媒體進行內容審查和刪除,壓制不同意見,甚至對「不當言論」的發布者進行懲罰。
    • 來源/批評: 國際媒體自由組織、人權報告、學者對中國教育和媒體的分析、網民對信息閉塞的抱怨。
  • 虐民 (Abusing/Oppress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對異議人士和維權律師的打壓: 包括任意拘留、秘密審判、軟禁、酷刑指控等,如對劉曉波、高智晟等人的處理。
      • 對新疆維吾爾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壓制: 設立「再教育營」(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實施大規模監控,限制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和多國政府稱其為嚴重侵犯人權。
      • 香港國安法 (2020年): 實施後導致大量民主派人士被捕,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受限,對香港公民社會產生寒蟬效應,被批評為壓制異議的工具。
    • 來源/批評: 聯合國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歐美各國政府、香港本土媒體及獨立機構。

II. 美國 (USA)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美國的政策制定受多方制衡,且有較強的公民社會監督。然而,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仍可能產生類似「五民」效果的負面影響,尤其針對弱勢群體。這些通常不是政府的刻意「愚民」或「虐民」政策,而是結構性問題、不完善的政策設計,或特定政策導致的意外後果。

  • 弱民 (Weaken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工會力量的衰落與勞動法規的鬆動: 多年來,工會成員比例下降,勞動者在資方面前的議價能力減弱,導致工資增長停滯、福利縮水。
      • 醫療保險覆蓋不足與成本高昂: 儘管有《平價醫療法案》,但仍有數千萬人缺乏足夠的醫療保障,高額醫療費用可能使人生病時陷入困境,削弱其面對風險的能力。
      • 教育系統的不平等: 學校資金來源依賴地方稅收,導致貧困社區學校資源匱乏,教育質量低下,限制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上升通道。
    • 來源/批評: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勞工權益組織、公共衛生專家。
  • 貧民 (Impoverish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減稅政策偏向富裕階層: 過去幾十年,多項減稅政策被批評為主要惠及富人,加劇了貧富差距,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購買力相對下降。
      • 金融化與投機盛行: 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等金融化導致資產價格虛高,對普通工薪階層而言,積累財富更加困難,且容易受到經濟泡沫破裂的衝擊。
      • 最低工資標準長期停滯: 聯邦最低工資標準長期未能跟上生活成本上漲的速度,導致部分全職工作者仍生活在貧困線附近。
    • 來源/批評: 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左翼智庫、經濟不平等研究機構。
  • 辱民 (Humiliat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福利政策的污名化: 對福利領取者(如食品券、失業救濟)的社會污名化,將貧困歸咎於個人懶惰,而非結構性問題,導致部分符合條件者羞於申請。
      • 「公共羞辱」式懲罰(如性犯罪者登記公開): 雖然旨在保護公眾,但性犯罪者登記制度被批評為一種終身公開羞辱,對個人改造和融入社會造成巨大障礙。
      • 無家可歸者的管理: 一些城市對無家可歸者採取驅逐、限制其在公共場所活動等措施,而非提供充分幫助,導致其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並可能加劇社會邊緣化和公開污名。
    • 來源/批評: 社會正義倡導者、公民自由組織、人權律師。
  • 愚民 (Keeping the Populace Ignorant)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媒體兩極化與虛假信息氾濫: 政治極化導致媒體選擇性報導,社交媒體算法加劇「信息繭房」效應,使民眾難以接觸多元真實信息,容易被虛假信息誤導。
      • 公立教育系統的資源不均: 貧困地區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課程內容落後,導致部分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和信息辨別能力。
      • 對科學共識的挑戰: 政治人物和媒體對氣候變化、疫苗接種等科學共識的質疑甚至否定,對公眾科學素養造成負面影響,阻礙理性決策。
    • 來源/批評: 媒體監察組織、教育政策研究者、社會心理學家。
  • 虐民 (Abusing/Oppress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過度警力與種族歧視: 針對少數族裔(特別是非裔美國人)的警務暴力、過度執法和種族歸納,導致不公正的逮捕、拘留和傷亡事件,反映系統性歧視。
      • 大規模監禁: 美國監獄人口龐大,尤其是有色人種比例過高,與毒品戰爭、強制性最低量刑法案等政策相關,導致大量公民被長期剝奪自由,對其家庭和社區造成深遠影響。
      • 移民政策的嚴苛與邊境執法: 對無證移民的拘留、遣返,以及在邊境地區實施的家庭分離政策,對移民群體造成精神和肉體上的巨大痛苦。
    • 來源/批評: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ACLU)、人權觀察、法律學者、社會正義運動。

III. 英國 (United Kingdom)

英國作為老牌民主國家,其社會福利體系相對完善,但過去三十年,特別是自緊縮政策以來,一些政策也引發了對其負面影響的批評。

  • 弱民 (Weaken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2010s - 至今 (尤其在緊縮政策後)
    • 政策/現象:
      • 福利削減與緊縮政策: 自2010年保守黨執政以來,大規模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如限制住房福利、凍結兒童福利等,導致許多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削弱了其抵抗經濟衝擊的能力。
      • 工會權力的進一步限制: 新立法對工會罷工權的限制,如要求更高的投票參與率,使得工會更難發揮其代表勞工權益的作用。
      • 公共服務的私有化或外包: 醫療(NHS部分服務)、教育、交通等領域的私有化或外包,可能導致服務質量下降,並削弱公民對公共服務的集體所有權。
    • 來源/批評: 工會、社會福利倡導組織、左翼政黨、社會學家。
  • 貧民 (Impoverish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201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零工經濟」的崛起與勞工權益缺失: 靈活工作模式帶來了工作機會,但也導致許多工人缺乏穩定收入、病假、養老金等保障,尤其在特定行業,部分工人面臨相對貧困。
      • 住房危機與租金上漲: 房價和租金持續上漲,使得許多年輕人、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導致居住不穩定和經濟壓力。
      • 通脹與生活成本危機: 近年來,通脹高企,而工資增長相對滯後,導致許多家庭實際購買力下降,生活水平受到侵蝕。
    • 來源/批評: 貧困慈善機構、經濟學家、工會、媒體報導。
  • 辱民 (Humiliat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201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福利改革中的「羞辱性」措施: 部分福利申請過程過於繁瑣、官僚,要求申請者不斷證明其「符合條件」,被批評為是對貧困者的不信任和羞辱。例如,強制性工作活動或嚴格的制裁制度。
      • 移民政策中的「敵意環境」: 「敵意環境」政策(Hostile Environment Policy)旨在通過限制移民的就業、住房和醫療等服務,迫使他們離開。這導致許多移民,甚至是合法居民,生活在恐懼和不確定中,遭受歧視和羞辱。
      • 對無家可歸者的公開處理: 雖然有福利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對無家可歸者的處理方式,如拆除帳篷營地,而非提供充足居所,被批評為加劇了他們的公開羞辱。
    • 來源/批評: 移民權益組織、人權倡導者、慈善機構、社會學家。
  • 愚民 (Keeping the Populace Ignorant)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媒體所有權集中與偏見: 英國主要媒體(如報紙、電視台)由少數大型集團控制,其政治傾向會影響信息呈現,可能導致公眾難以獲取平衡的視角。
      • 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和「脫歐」公投中的信息戰: 英國「脫歐」公投期間,大量虛假信息和誤導性宣傳充斥網絡,對公眾決策產生負面影響。
      • 教育課程中的爭議: 關於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等在學校教育中的呈現,常有政治爭議,導致部分內容可能被簡化或美化,以符合特定敘事。
    • 來源/批評: 媒體監察組織、學術研究、政治評論員、教育改革倡導者。
  • 虐民 (Abusing/Oppress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移民拘留中心的不人道待遇指控: 儘管有監督,但英國的移民拘留中心屢次被指控存在虐待、條件惡劣和缺乏醫療保障等問題。
      • 反恐立法與監控: 歷次反恐法案賦予政府更大的監控權力,包括對公民通訊的監聽,被批評為侵犯個人隱私和自由。
      • 警務中的種族歸納與歧視: 針對少數族裔的「攔截搜查」(Stop and Search)比例過高,引發對種族歧視和過度警力的擔憂。
    • 來源/批評: 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英國公民自由權利組織、受影響群體。

結語:

《商君書》所描繪的「五民」政策,反映的是一種極端國家主義的統治哲學。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民主國家,政府政策通常不會公開宣稱旨在「弱民」或「愚民」。然而,當我們以「五民」的結果而非目的來審視時,會發現即便是民主政體,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可能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制度性偏見、信息不透明或權力濫用等原因,導致某些群體在經濟、社會地位、尊嚴或知情權方面受到負面影響,甚至遭受壓迫。

這些現象的存在提醒我們,無論是何種政體,對權力的監督、對人權的保障、對信息流通的維護,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都是社會持續進步、防止「愚民」與「虐民」現象蔓延的關鍵。


Disclaim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licies as "weakening," "impoverishing," etc., is often subject to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This list aims to present widely discussed criticisms and examples, not necessarily universally accepted truths or official justifications for these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