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安東尼巴伯繁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安東尼巴伯繁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重演 1970 年代:為何英國的經濟與政治危機預示著厄運

 

🕰️ 重演 1970 年代:為何英國的經濟與政治危機預示著厄運

作為一名歷史學家,英國目前的困境與 1970 年代 災難性崩潰之間的相似之處,已不單純是暗示——它們在結構上驚人地一致。大衛·史塔基(David Starkey)的分析有力地指出,這個國家正在「高速重演 1970 年代」,正走向一場由系統性不負責任所驅動、不可避免的金融與政治崩潰。這種悲觀情緒的關鍵原因,在於嚴峻的經濟指標和深層的政治與社會衰敗。


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機:超級升級版的 1976

目前的經濟形勢與導致 1976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危機 的情況危險地相似,但規模被放大了,達到了幾乎無法控制的程度。核心問題是債務及其償還成本:

  • 難以為繼的債務負擔: 1976 年,當英國不得不尋求 IMF 援助時,國債佔 GDP 的比重約為 30% 至 40%。今天,國債已逼近 100% 的 GDP,顯示出遠超以往且風險更高的負債水平。

  • 債務螺旋: 僅債務利息支付一項,每年就耗費約 1000 億英鎊。最令人震驚的數據是最近一次的單月借款:在借入的 200 億英鎊中,有 160 億英鎊(佔 80%) 僅用於支付利息。這與一個瀕臨破產的公司或個人用新債償還舊債的行為如出一轍,是金融資不抵債的經典跡象。

  • 難以想像的紓困: 規模等同於 1976 年所需的那種救援方案,如今將需要動用 IMF 總信貸儲備的 50%。所需援助的巨大規模,使得外部救援實際上變得不可能,迫使英國必須獨自應對這場危機。

這種經濟上的魯莽,在歷史上與 安東尼·巴伯繁榮期(Anthony Barber Boom,1972-1973) 有著驚人的共鳴。作為財政大臣,巴伯的擴張性政策導致了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其典型表現是城市房價在一年內飆升三倍。保守黨政府的這種失控,造成了最終導致 1970 年代危機的不穩定局面。


政治與社會衰敗:不滿之冬的重現

經濟失敗很少是孤立發生的;它總是伴隨著政治和社會的瓦解。當前的環境正在重演導致 不滿之冬(Winter of Discontent,1978-79) 的那種不穩定:

  • 勞工動盪與公共服務崩潰: 1970 年代以大規模罷工和公共服務衰退為特徵。今天,危機在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中顯而易見,醫生已在罷工,護士也宣布將採取類似行動。這種勞工動盪標誌著政府維持必要公共基礎設施和管理勞資關係的能力崩潰。

  • 意識形態漂移與治理失敗: 核心的政治失敗被確定為缺乏意識形態的一致性,以及未能實施承諾的政策。歷史學家 瑟·基思·約瑟夫(Sir Keith Joseph) 在 1970 年代曾對戰後保守黨體制提出著名批評,稱自己曾是「一個什麼保守的事情都沒做的保守黨政府的內閣成員。」當前的危機被視為這種政治弊病的延續,幾十年來政府未能堅持其既定原則,導致了當前的危機和對國家失去控制的觀感。

無法控制的債務、通貨膨脹和公共部門癱瘓的匯合,描繪出一個正在重演其戰後最動盪十年的國家圖景,只是這次的經濟風險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