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公共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共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超越「達爾文陷阱」:TOC視角下的全球協調與突破

 

超越「達爾文陷阱」:TOC視角下的全球協調與突破

在《達爾文陷阱》的啟發性論述中,我們看到了「個別理性,總體自戕」的深層悖論,它讓人類社會在過度捕魚、軍備競賽和全球暖化等危機中,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邊緣。從艾利·高德拉特博士的制約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角度來看,這個「達爾文陷阱」正是人類組織系統中的一個核心衝突,一個源於局部最佳化而非整體最佳化的致命缺陷。

「達爾文陷阱」:TOC視角下的核心衝突

高德拉特博士強調,任何複雜系統的績效都受限於其最弱的一環——制約(Constraint)。在「達爾文陷阱」中,這個制約並非資源匱乏或技術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整體協調機制」**。

我們可以將「達爾文陷阱」中的衝突,表述為以下的需求和前提:

  • 需求 (D): 人類組織需要生存與發展,避免自我毀滅。

  • 前提 (B): 各個國家/個體需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個別理性)。

  • 前提 (C): 各個國家/個體需要進行協調與合作(總體最佳)。

這個衝突可以展開為:

  • 為了追求最大自身利益 (B),各國傾向於不顧整體利益的行動 (B'),這導致了「總體自戕」的後果,與避免自我毀滅 (D) 的需求相悖。

  • 為了達到整體協調與合作 (C),各國需要犧牲部分自身利益 (C'),這又與追求自身最大利益 (B) 的前提產生衝突。

正是這種**「局部最佳化」與「整體最佳化」之間的固有衝突,如同一個無形的制約,阻礙了人類社會從根本上解決「達爾文陷阱」所描述的困境。每個個體都在自己的部門(國家)內追求效率和利益,卻往往導致整個「公司」(地球)的績效惡化。現有的如聯合國、巴黎協定等機制,之所以效果不彰,正是因為它們未能有效打破這個核心衝突,沒有提供足夠強大的機制來將「個別理性」與「總體最佳」的需求對齊**。歐盟模式雖然有所進步,但其對「民主」和「自由市場」的依附,限制了其普適性和全球協調的廣度。

運用衝突雲圖(Conflict Cloud)解決「達爾文陷阱」

為了解決這個衝突,我們將使用TOC的衝突雲圖工具來揭示其背後被誤讀的假設,進而找到突破口。

衝突雲圖:

  • A (共同目標): 人類組織持續生存與繁榮

  • B (達成 A 的必要條件): 各個國家/個體需有行動自主權以追求自身利益

  • C (達成 A 的必要條件): 各個國家/個體需共同協調以達成整體目標

  • D (從 B 推導出的需求): 各個國家/個體應優先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

  • D' (從 C 推導出的需求): 各個國家/個體應優先為整體目標犧牲局部利益

衝突點: D 和 D' 之間的衝突。

被誤讀的假設:

  1. 假設1: 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必然與為整體目標犧牲局部利益相衝突。

    • 反駁: 如果整體目標的達成能為所有個體帶來更大的、可持續的利益,那麼「犧牲」局部利益可能是一種「投資」而非損失。關鍵在於如何設計機制,讓這種整體利益的回饋足夠顯著和及時。

  2. 假設2: 國家/個體的行動自主權意味著可以無限度地損害整體利益。

    • 反駁: 行動自主權的邊界可以被重新定義。正如多細胞生物中的細胞,其自主複製權受到「身體」的紀律約束,人類組織的自主權也應在其不危害整體生存的前提下行使。

  3. 假設3: 全球協調機制必須要求各國放棄根本主權。

    • 反駁: 協調不等於完全的主權放棄,而是重新定義「主權」的範疇,使其包含對全球共同利益的責任和義務。

突破這些假設,我們便能找到「達爾文陷阱」的解決之道,即在保障個體(國家)利益的同時,建立一個強大的、自我強化的整體協調體系。

三個比歐盟模式更有效的人類組織「注入點」(Injections)

基於上述衝突雲圖的分析和被誤讀假設的突破,我們提出以下三個更具普適性和有效性的「注入點」,旨在將「個別理性」與「整體最佳」的需求對齊:

  1. 注入點一:建立「共損共益」的全球性激勵與懲罰機制(Global Shared Loss & Gain Mechanism)

    • 描述: 這是一個超越國家層面的綜合性機制,它能客觀評估各國行為對全球共同利益(如氣候、生態、和平穩定)的貢獻或損害。

      • 利益分配: 對於貢獻全球共同利益的行為,給予實質性的、可量化的經濟或發展機會激勵,且這些激勵要足夠大,超越其局部「犧牲」的成本。例如,為「碳負」國家提供優先的技術轉讓、貿易優惠或發展基金。

      • 損害懲罰: 對於損害全球共同利益的行為,施加系統性的成本或制裁。這些懲罰不僅是象徵性的,而應是會影響其經濟、金融和國際地位的。例如,對於核擴散或嚴重環境破壞者,實施多邊貿易壁壘、金融限制或技術禁運。

    • 優於歐盟模式: 歐盟主要在內部實施,其激勵與懲罰依賴成員國自願犧牲主權。此機制則旨在建立一個全球普適的「市場」,讓「為共同利益付出」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投資」,而「損害共同利益」則代價高昂,從而將所有國家,無論其政治體制如何,都納入到一個基於自身利益考量的協調框架中。

  2. 注入點二:發展「全球共同責任」的強制性透明與報告框架(Mandatory Global Transparency & Reporting Framework)

    • 描述: 建立一個由獨立國際機構運作的、技術驅動的強制性數據透明和報告體系,覆蓋所有對全球共同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行為(如碳排放、軍備開支、漁業捕撈量、戰略資源開採)。

      • 數據共享: 運用衛星監測、AI分析、區塊鏈技術等,確保數據的客觀性、不可篡改性,並在全球範圍內公開。任何國家都必須定期提交其相關數據,並接受獨立機構的核查。

      • 風險評估: 根據數據分析,定期發布全球共同利益的「健康報告」和「風險預警」,明確指出哪些國家或行為正在接近或超出「安全邊界」,並預測其對全球的潛在影響。

    • 優於歐盟模式: 歐盟在成員國之間有較高透明度,但面對外部大國則無強制力。此注入點則將「透明度」提升為全球層面的「基本行為準則」,使得任何隱瞞或不作為都將迅速暴露於國際社會的聚光燈下。這種強制性透明,能有效約束那些不願或無法被「選票」影響的集權國家,因為其行為將被全球所審視,為後續的激勵與懲罰機制提供基礎。

  3. 注入點三:構建「共情驅動」的全球公民意識教育與交流平台(Empathy-Driven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 Exchange Platform)

    • 描述: 除了硬性的制度設計,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思維模式同樣關鍵。這是一個旨在培養跨文化共情和「地球村」意識的全球性教育與交流項目。

      • 跨國合作: 鼓勵並資助全球範圍內的青年學生、專業人士進行跨國、跨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重點關注解決全球共同挑戰(如氣候變遷、疾病防治、貧困)。

      • 敘事建構: 透過媒體、藝術、教育內容,共同建構一個超越國家民族界限的「人類共同體」敘事,強調我們共享的脆弱性與共同的未來,讓人們從情感層面認識到「總體自戕」的真實代價。

    • 優於歐盟模式: 歐盟內部成員國之間有較多的文化和人員交流,但這種「共情」的範圍仍局限於區域。此注入點則旨在從底層改變個體的認知和價值觀,使「為全球共同利益行動」不再僅僅是理性的計算,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使命感」**。這種軟實力的建設,雖然見效較慢,但一旦形成,其韌性和影響力將是任何硬性制度都無法比擬的,為前兩個注入點的實施提供長期的社會基礎。


《達爾文陷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進化困境,但TOC告訴我們,任何困境背後都隱藏著可以被突破的假設。透過上述三個注入點——從制度層面的「共損共益」機制、信息層面的「強制透明」,到意識層面的「共情驅動」——我們有機會將「個別理性」的能量重新導向「整體最佳」的方向,引導人類組織從自我毀滅的邊緣,走向真正的全球協調與繁榮。


標籤: 制約理論, 達爾文陷阱, 全球協調, 衝突雲圖, 高德拉特, 組織變革, 可持續發展, 環境危機, 國際關係, 決策科學, 公共政策, 系統思考

超越「達爾文陷阱」:TOC視角下的全球協調與突破

在《達爾文陷阱》的啟發性論述中,我們看到了「個別理性,總體自戕」的深層悖論,它讓人類社會在過度捕魚、軍備競賽和全球暖化等危機中,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邊緣。從艾利·高德拉特博士的制約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角度來看,這個「達爾文陷阱」正是人類組織系統中的一個核心衝突,一個源於局部最佳化而非整體最佳化的致命缺陷。

「達爾文陷阱」:TOC視角下的核心衝突

高德拉特博士強調,任何複雜系統的績效都受限於其最弱的一環——制約(Constraint)。在「達爾文陷阱」中,這個制約並非資源匱乏或技術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整體協調機制」**。

我們可以將「達爾文陷阱」中的衝突,表述為以下的需求和前提:

  • 需求 (D): 人類組織需要生存與發展,避免自我毀滅。

  • 前提 (B): 各個國家/個體需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個別理性)。

  • 前提 (C): 各個國家/個體需要進行協調與合作(總體最佳)。

這個衝突可以展開為:

  • 為了追求最大自身利益 (B),各國傾向於不顧整體利益的行動 (B'),這導致了「總體自戕」的後果,與避免自我毀滅 (D) 的需求相悖。

  • 為了達到整體協調與合作 (C),各國需要犧牲部分自身利益 (C'),這又與追求自身最大利益 (B) 的前提產生衝突。

正是這種**「局部最佳化」與「整體最佳化」之間的固有衝突,如同一個無形的制約,阻礙了人類社會從根本上解決「達爾文陷阱」所描述的困境。每個個體都在自己的部門(國家)內追求效率和利益,卻往往導致整個「公司」(地球)的績效惡化。現有的如聯合國、巴黎協定等機制,之所以效果不彰,正是因為它們未能有效打破這個核心衝突,沒有提供足夠強大的機制來將「個別理性」與「總體最佳」的需求對齊**。歐盟模式雖然有所進步,但其對「民主」和「自由市場」的依附,限制了其普適性和全球協調的廣度。

運用衝突雲圖(Conflict Cloud)解決「達爾文陷阱」

為了解決這個衝突,我們將使用TOC的衝突雲圖工具來揭示其背後被誤讀的假設,進而找到突破口。

衝突雲圖:

  • A (共同目標): 人類組織持續生存與繁榮

  • B (達成 A 的必要條件): 各個國家/個體需有行動自主權以追求自身利益

  • C (達成 A 的必要條件): 各個國家/個體需共同協調以達成整體目標

  • D (從 B 推導出的需求): 各個國家/個體應優先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

  • D' (從 C 推導出的需求): 各個國家/個體應優先為整體目標犧牲局部利益

衝突點: D 和 D' 之間的衝突。

被誤讀的假設:

  1. 假設1: 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必然與為整體目標犧牲局部利益相衝突。

    • 反駁: 如果整體目標的達成能為所有個體帶來更大的、可持續的利益,那麼「犧牲」局部利益可能是一種「投資」而非損失。關鍵在於如何設計機制,讓這種整體利益的回饋足夠顯著和及時。

  2. 假設2: 國家/個體的行動自主權意味著可以無限度地損害整體利益。

    • 反駁: 行動自主權的邊界可以被重新定義。正如多細胞生物中的細胞,其自主複製權受到「身體」的紀律約束,人類組織的自主權也應在其不危害整體生存的前提下行使。

  3. 假設3: 全球協調機制必須要求各國放棄根本主權。

    • 反駁: 協調不等於完全的主權放棄,而是重新定義「主權」的範疇,使其包含對全球共同利益的責任和義務。

突破這些假設,我們便能找到「達爾文陷阱」的解決之道,即在保障個體(國家)利益的同時,建立一個強大的、自我強化的整體協調體系。

三個比歐盟模式更有效的人類組織「注入點」(Injections)

基於上述衝突雲圖的分析和被誤讀假設的突破,我們提出以下三個更具普適性和有效性的「注入點」,旨在將「個別理性」與「整體最佳」的需求對齊:

  1. 注入點一:建立「共損共益」的全球性激勵與懲罰機制(Global Shared Loss & Gain Mechanism)

    • 描述: 這是一個超越國家層面的綜合性機制,它能客觀評估各國行為對全球共同利益(如氣候、生態、和平穩定)的貢獻或損害。

      • 利益分配: 對於貢獻全球共同利益的行為,給予實質性的、可量化的經濟或發展機會激勵,且這些激勵要足夠大,超越其局部「犧牲」的成本。例如,為「碳負」國家提供優先的技術轉讓、貿易優惠或發展基金。

      • 損害懲罰: 對於損害全球共同利益的行為,施加系統性的成本或制裁。這些懲罰不僅是象徵性的,而應是會影響其經濟、金融和國際地位的。例如,對於核擴散或嚴重環境破壞者,實施多邊貿易壁壘、金融限制或技術禁運。

    • 優於歐盟模式: 歐盟主要在內部實施,其激勵與懲罰依賴成員國自願犧牲主權。此機制則旨在建立一個全球普適的「市場」,讓「為共同利益付出」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投資」,而「損害共同利益」則代價高昂,從而將所有國家,無論其政治體制如何,都納入到一個基於自身利益考量的協調框架中。

  2. 注入點二:發展「全球共同責任」的強制性透明與報告框架(Mandatory Global Transparency & Reporting Framework)

    • 描述: 建立一個由獨立國際機構運作的、技術驅動的強制性數據透明和報告體系,覆蓋所有對全球共同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行為(如碳排放、軍備開支、漁業捕撈量、戰略資源開採)。

      • 數據共享: 運用衛星監測、AI分析、區塊鏈技術等,確保數據的客觀性、不可篡改性,並在全球範圍內公開。任何國家都必須定期提交其相關數據,並接受獨立機構的核查。

      • 風險評估: 根據數據分析,定期發布全球共同利益的「健康報告」和「風險預警」,明確指出哪些國家或行為正在接近或超出「安全邊界」,並預測其對全球的潛在影響。

    • 優於歐盟模式: 歐盟在成員國之間有較高透明度,但面對外部大國則無強制力。此注入點則將「透明度」提升為全球層面的「基本行為準則」,使得任何隱瞞或不作為都將迅速暴露於國際社會的聚光燈下。這種強制性透明,能有效約束那些不願或無法被「選票」影響的集權國家,因為其行為將被全球所審視,為後續的激勵與懲罰機制提供基礎。

  3. 注入點三:構建「共情驅動」的全球公民意識教育與交流平台(Empathy-Driven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 Exchange Platform)

    • 描述: 除了硬性的制度設計,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思維模式同樣關鍵。這是一個旨在培養跨文化共情和「地球村」意識的全球性教育與交流項目。

      • 跨國合作: 鼓勵並資助全球範圍內的青年學生、專業人士進行跨國、跨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重點關注解決全球共同挑戰(如氣候變遷、疾病防治、貧困)。

      • 敘事建構: 透過媒體、藝術、教育內容,共同建構一個超越國家民族界限的「人類共同體」敘事,強調我們共享的脆弱性與共同的未來,讓人們從情感層面認識到「總體自戕」的真實代價。

    • 優於歐盟模式: 歐盟內部成員國之間有較多的文化和人員交流,但這種「共情」的範圍仍局限於區域。此注入點則旨在從底層改變個體的認知和價值觀,使「為全球共同利益行動」不再僅僅是理性的計算,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使命感」**。這種軟實力的建設,雖然見效較慢,但一旦形成,其韌性和影響力將是任何硬性制度都無法比擬的,為前兩個注入點的實施提供長期的社會基礎。


《達爾文陷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進化困境,但TOC告訴我們,任何困境背後都隱藏著可以被突破的假設。透過上述三個注入點——從制度層面的「共損共益」機制、信息層面的「強制透明」,到意識層面的「共情驅動」——我們有機會將「個別理性」的能量重新導向「整體最佳」的方向,引導人類組織從自我毀滅的邊緣,走向真正的全球協調與繁榮。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解決政府支出低效的整體方案

 

更智慧而非更精簡:解決政府支出低效的整體方案

關於政府支出的辯論,往往簡化為一個二元選擇:增加或減少支出。然而,正如我們的研究所示,問題不僅在於支出的金額,而在於支出的方式。我們觀察到,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支出往往更昂貴,這有許多文獻可證,從重大專案的成本超支,到數百萬美元浪費在軟體授權上,都反映出一個「X 係數」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從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說的「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到官僚體制的「繁文縟節」,都突顯了效率激勵機制的根本性缺失。那麼,單純地打造一個「小政府」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答案並非如此。


「小政府」主張的局限性

雖然減少政府的規模和職能確實可以消除某些方面的浪費,但這並非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一個小政府本質上可能會對諸如基礎設施、教育和國防等公共財投資不足,而這些領域對經濟和社會有很高的回報率。核心問題是系統性的,而不僅僅是規模問題。即使是小政府,也可能存在與大政府相同的官僚低效、缺乏招標競爭以及政治干預等問題。

真正的解決方案不在於讓政府變得更小,而在於讓政府變得更智慧。這需要一個全面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低效問題,無論政府的規模或政治體制如何。


適用於所有政府的普遍解決方案

這些解決方案旨在解決政府採購和管理流程的根本性問題,可同時應用於民主和威權體制。

  1. 數據驅動的透明化與問責制:解決激勵機制錯位的關鍵是讓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實施開放合約數據標準,可讓大眾追蹤採購合約的每個階段,從投標到完成。這種透明度使得發現哄抬價格和串通行為變得更容易,迫使所有參與者採取更道德的行動。智利在實施開放採購後,IT 成本降低了 28%,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2. **現代化官僚體制與人才:**政府低效往往源於過時、僵化的流程以及人才流失到私營部門的「人才外流」現象。

    • **簡化流程:**減少專案延遲並增加成本的層層審批與「繁文縟節」。在技術和基礎設施專案中採用敏捷、模組化的方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逐步交付價值。

    • **培養專業人才:**為公務員提供專業培訓與發展,特別是在採購和專案管理方面。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職涯路徑,獎勵創新和效率,而不僅僅是資歷。

  3. **基於績效的合約:**擺脫只看完成度而不看品質的固定價格合約。改用將付款與可衡量的績效成果和關鍵績效指標(KPI)掛鉤的合約,以創造一個共享的成功激勵機制。


針對不同政府類型的量身訂製方案

儘管上述解決方案普遍適用,但實施路徑因政治體制而異。

適用於民主政府

民主體制應利用其制衡優勢來打擊浪費。

  1. 立法與法規改革:通過立法來簡化和現代化採購流程,使其更不易受到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解決公共選擇理論的問題)。建立獨立、無黨派的監督機構,並賦予其審計與調查支出的權力。

  2. **賦予公民監督權力:**培養一種由公眾監督政府的文化。支持調查性新聞、監督組織和開放數據倡議,讓公民成為監督過程的一部分。

  3. 戰略性地運用公私夥伴關係(P3s):P3s 並非萬靈丹,但若透過嚴格的物有所值(VfM)分析,可轉移風險並利用私營部門的專業知識。政府的角色從直接建造者轉變為一個聰明的合作夥伴,專注於確保整體價值的最大化,而非僅僅是最低的初始成本。

適用於威權政府

在公共或立法監督有限的體制中,改革的動力必須來自高層。

  1. **集中的問責制與反腐敗:**創建一個強大的、集中的反腐敗機構,直接向政府最高層負責。這個機構必須有權調查和起訴那些從事腐敗或浪費支出的官員,並獲得國家的全力支持。

  2. **強制實施效率指標:**為所有政府機構實施強制性的績效指標。領導者需為實現具體的、可量化的效率目標負責,並將獎懲直接與結果掛鉤。這能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創造一個內部的效率激勵機制。

  3. **有限度的開放作為控制手段:**雖然完全的民主透明化可能不是一個選項,但政府可以實施有限度的開放合約作為內部控制手段。通過公開部分採購數據,中央政府可以監視下級官員的舞弊和浪費行為,而無需完全放權。


政府支出低效問題並非一個簡單問題,也無簡單方案。這是一個根植於錯誤激勵和系統性失敗的複雜問題。雖然小政府可能是一些人的政治理想,但實際解決方案在於建立一個更智慧的政府。通過結合普遍的透明化與現代化原則,以及量身訂製的系統性方案,公共支出有可能從浪費的來源,轉變為推動國家進步和創造價值的強大引擎。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古有馭民之術,今有引導之學:愚民五策與輕推理論之辨

 古有馭民之術,今有引導之學:愚民五策與輕推理論之辨


愚民五策,古之馭民之道也;輕推理論,今之引導之學也。二者雖相隔千載,理異途殊,然皆關乎治民、動眾之術。其所異者,在於意圖、方法及倫理之別也。

愚民五策:以愚治民,直接操控

「愚民五策」乃古之為政者,所以固權安民之術也。其要旨,在於主動抑制民智、禁絕思維、削弱自主,以求自上而下之掌控。

其五策之常解如下:

  • 弱民: 使民體魄不強,經濟困頓,從而仰賴於國,無力反抗。

  • 愚民: 禁學、禁思,閉塞視聽,使民不知他途,不識己力。其道在於推行淺陋之說,杜絕深究之念。

  • 疲民: 勞役不息,瑣事不休,使民疲於奔命,無暇參與政事,亦無力深思。

  • 辱民: 貶抑民之尊嚴,使其自輕自賤,不生反抗之心。

  • 貧民: 使民常處貧困,無資財以結黨獨立,遂無反抗之本。

此五策之根本,在於系統性地削弱個體能力與群體意識,以息異議而固權柄。

輕推理論:間接引導,微調架構

輕推理論,乃現代行為經濟學之新學。其論,謂可巧改「選擇架構」,即決策環境,間接而微地引導人眾,使其做出於己有利或合於社稷之選擇,而不限其自由。其道非強迫,乃引導也

其例有:

  • 預設: 默認人眾加入養老金或器官捐獻,雖可退出。

  • 表述: 換其言辭,以顯其美(如「90%無脂」而非「10%含脂」)。

  • 社會佐證: 告以「鄰里多已行之」,以促其行。

  • 顯著性: 於顯眼處陳列健康之食。

輕推理論之初衷,多為善意:或為增進民康,或為鼓勵儲蓄,或為環保,或為敦促公民參與。

輕推之影:現代「愚民」之憂

二者雖源流各異,意圖殊途,然深究其弊,則輕推理論之失用,其術與愚民五策之「愚民」相若,令人悚然。

  • 繞過理性: 二者皆可繞過個體之理性思維與自覺判斷。愚民五策以資訊封鎖,養育無知;輕推理論則以操弄認知偏差與潛意識,使人不明其故而為之。

  • 資訊與權力之不對稱: 二者皆基於資訊與權力之懸殊。為政者或輕推者,其所知之術,民之所無,故能左右環境,以利己身。

  • 操縱「選擇」與消弭選擇: 愚民五策意在限制選項、泯滅知識,以消弭選擇。輕推理論雖保留選擇(可退出),然其「所欲」之選項,易為至極或誘人至微,實則使人無真思慮而順從。自由選擇與「受導向」之選擇,其界日漸模糊。

  • 仁慈家長與惡意操控: 輕推學家倡言「自由家長主義」,謂引導而保自由。然其用於廣告或自利政客之手,此「家長」則化為操控,所導之選,非為民善,乃為己利。如此,則微妙之心理影響,實能「愚民」,使人不知其所以然地做出決策,彷彿重演古之「愚民」之術。

結語

愚民五策,古之術也,其法顯赫而殘酷,以直接壓制、精神禁錮而治之。輕推理論,今之學也,其術幽微而良善,以環境設計而引導。然此二者之比,乃警世之言也:輕推之微妙與心理力量,固可為善,然一入惡手,則為巧詐之術,實成現代「愚民」之效——民眾於無覺中被導,所作之決,皆為他人設計,終損其自主之權。其間之別,在於影響之是否透明,意圖之善惡,以及其最終對個體自主權之深遠影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