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公共選擇理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共選擇理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解決政府支出低效的整體方案

 

更智慧而非更精簡:解決政府支出低效的整體方案

關於政府支出的辯論,往往簡化為一個二元選擇:增加或減少支出。然而,正如我們的研究所示,問題不僅在於支出的金額,而在於支出的方式。我們觀察到,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支出往往更昂貴,這有許多文獻可證,從重大專案的成本超支,到數百萬美元浪費在軟體授權上,都反映出一個「X 係數」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從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說的「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到官僚體制的「繁文縟節」,都突顯了效率激勵機制的根本性缺失。那麼,單純地打造一個「小政府」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答案並非如此。


「小政府」主張的局限性

雖然減少政府的規模和職能確實可以消除某些方面的浪費,但這並非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一個小政府本質上可能會對諸如基礎設施、教育和國防等公共財投資不足,而這些領域對經濟和社會有很高的回報率。核心問題是系統性的,而不僅僅是規模問題。即使是小政府,也可能存在與大政府相同的官僚低效、缺乏招標競爭以及政治干預等問題。

真正的解決方案不在於讓政府變得更小,而在於讓政府變得更智慧。這需要一個全面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低效問題,無論政府的規模或政治體制如何。


適用於所有政府的普遍解決方案

這些解決方案旨在解決政府採購和管理流程的根本性問題,可同時應用於民主和威權體制。

  1. 數據驅動的透明化與問責制:解決激勵機制錯位的關鍵是讓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實施開放合約數據標準,可讓大眾追蹤採購合約的每個階段,從投標到完成。這種透明度使得發現哄抬價格和串通行為變得更容易,迫使所有參與者採取更道德的行動。智利在實施開放採購後,IT 成本降低了 28%,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2. **現代化官僚體制與人才:**政府低效往往源於過時、僵化的流程以及人才流失到私營部門的「人才外流」現象。

    • **簡化流程:**減少專案延遲並增加成本的層層審批與「繁文縟節」。在技術和基礎設施專案中採用敏捷、模組化的方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逐步交付價值。

    • **培養專業人才:**為公務員提供專業培訓與發展,特別是在採購和專案管理方面。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職涯路徑,獎勵創新和效率,而不僅僅是資歷。

  3. **基於績效的合約:**擺脫只看完成度而不看品質的固定價格合約。改用將付款與可衡量的績效成果和關鍵績效指標(KPI)掛鉤的合約,以創造一個共享的成功激勵機制。


針對不同政府類型的量身訂製方案

儘管上述解決方案普遍適用,但實施路徑因政治體制而異。

適用於民主政府

民主體制應利用其制衡優勢來打擊浪費。

  1. 立法與法規改革:通過立法來簡化和現代化採購流程,使其更不易受到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解決公共選擇理論的問題)。建立獨立、無黨派的監督機構,並賦予其審計與調查支出的權力。

  2. **賦予公民監督權力:**培養一種由公眾監督政府的文化。支持調查性新聞、監督組織和開放數據倡議,讓公民成為監督過程的一部分。

  3. 戰略性地運用公私夥伴關係(P3s):P3s 並非萬靈丹,但若透過嚴格的物有所值(VfM)分析,可轉移風險並利用私營部門的專業知識。政府的角色從直接建造者轉變為一個聰明的合作夥伴,專注於確保整體價值的最大化,而非僅僅是最低的初始成本。

適用於威權政府

在公共或立法監督有限的體制中,改革的動力必須來自高層。

  1. **集中的問責制與反腐敗:**創建一個強大的、集中的反腐敗機構,直接向政府最高層負責。這個機構必須有權調查和起訴那些從事腐敗或浪費支出的官員,並獲得國家的全力支持。

  2. **強制實施效率指標:**為所有政府機構實施強制性的績效指標。領導者需為實現具體的、可量化的效率目標負責,並將獎懲直接與結果掛鉤。這能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創造一個內部的效率激勵機制。

  3. **有限度的開放作為控制手段:**雖然完全的民主透明化可能不是一個選項,但政府可以實施有限度的開放合約作為內部控制手段。通過公開部分採購數據,中央政府可以監視下級官員的舞弊和浪費行為,而無需完全放權。


政府支出低效問題並非一個簡單問題,也無簡單方案。這是一個根植於錯誤激勵和系統性失敗的複雜問題。雖然小政府可能是一些人的政治理想,但實際解決方案在於建立一個更智慧的政府。通過結合普遍的透明化與現代化原則,以及量身訂製的系統性方案,公共支出有可能從浪費的來源,轉變為推動國家進步和創造價值的強大引擎。


對政府開支為何成本更高的一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象限所揭示的真相》

 

《「納稅人的困境」:對政府開支為何成本更高的一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象限所揭示的真相》


引言:觀察與探究

政府在商品和服務上的開支比私營部門的支出效率更低、成本更高,這是一個常見的斷言,通常源於軼事證據和廣泛流傳的直覺。本分析提出的核心問題不僅是為了證實這一觀察,更是為了量化其成本差異,揭示其系統性根源,並根據米爾頓·弗里德曼等人物闡述的基礎經濟學原理來評估這些發現。目標是超越簡單、靜態的「X 倍數」,而是構建一個全面的框架,以解釋公共部門低效率的複雜、多層次性質。

本報告將採用多學科方法,綜合政府和學術來源的實證數據與微觀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原理。透過審查勞動力成本和採購方面的具體數據,分析將確立單一的「X 倍數」是對一個更複雜現實的錯誤表述。接著,報告將應用三個關鍵理論模型——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四個開支象限、公共選擇理論和委託人-代理人問題——來揭示造成這種低效率的根深蒂固的激勵結構。最後,報告將這些理論與諸如過時技術和官僚程序等具體的日常營運挑戰聯繫起來,這些挑戰體現了系統性問題。這種整體視角旨在提供一個清晰、基於證據的理解,說明為何政府開支總是成為公眾辯論和關注的對象。

第一部分:量化低效率——難以捉摸的「X 倍數」

用一個單一、普適的「X 倍數」來量化公共和私營部門成本之間的差異,這是一種引人入勝的簡化,但它無法捕捉到其中複雜的動態。對現有數據的仔細審查顯示,這個因素並非一個常數,而是一個變量,它會隨著具體的開支領域而發生巨大變化。這種低效率不是簡單的加價;它是結構性扭曲和系統性失敗所導致的複雜結果。

政府勞動成本:雙層敘事

在分析聯邦文職雇員的成本時,數據呈現出一個細緻入微的圖景,它挑戰了簡單的一對一比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2022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聯邦工作人員的總薪酬成本(工資和福利的總和)並非統一高於私營部門的同行 [1]。事實上,兩者之間存在一種與教育程度相關的反向關係。對於擁有碩士學位或更高學歷的聯邦工作人員,其總薪酬成本平均而言低於類似的私營部門員工。反之,對於擁有高中或以下學歷的工作人員,聯邦薪酬則明顯更昂貴 [1]

CBO 的調查結果揭示了深刻的市場扭曲。雖然擁有學士學位的聯邦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比類似的私營部門工作人員低約 10%,但那些學歷不高於高中的員工收入卻平均高出約 17%。這表明,政府的集中薪資標準和福利結構並不像私營公司那樣對不同技能組合的市場供需作出反應 [1]。私營公司必須為頂尖人才而競爭,從而推高了高學歷員工的工資,而政府則提供更大的工作保障和更豐厚的福利,這對學歷較低的工人可能更具吸引力。這種結構性僵化,而非簡單的「X 倍數」,才是政府勞動成本的真正低效率所在。

下表提供了 CBO 2022 年調查結果的清晰分解,說明了這種複雜的關係。

表1:按教育程度劃分的聯邦薪酬與私營部門薪酬對比 (2022)

教育程度聯邦工作人員工資與私營部門同行的對比聯邦工作人員總薪酬與私營部門同行的對比
高中或以下學歷約高17%更高
學士學位約低10%更高
碩士學位或以上更低更低
專業學位或博士約低29%更低

數據改編自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2022年報告 [1]

該表顯示,儘管學歷較高的聯邦工作人員的總體薪酬可能低於其私營部門的對等人員,但學歷較低的聯邦工作人員卻獲得了更高的薪酬 [1]。這表明「X 倍數」不是一個靜態數字,而是一個動態的、有時甚至是反向的衡量標準,具體取決於所考慮的特定勞動力群體。

採購溢價:數十億美元的價值流失

政府開支成本更高的現象在公共採購領域尤為明顯。美國政府問責局(GAO)明確將「浪費」定義為政府資源的開支「草率、奢靡或缺乏足夠目的」 [2]。這種浪費的成本不是簡單的價格加價,而是因效率低下的做法、系統和控制而累積的不必要開支。GAO 的「高風險清單」強調了聯邦政府的38個領域,「嚴重容易受到浪費、欺詐、濫用和管理不善的影響」 [3]

這種浪費的具體例子令人震驚。例如,一個機構在幾年內不必要地花費了超過 3,500萬美元在軟件罰款和未使用的許可證上 [2]。這並非單一虛高價格的結果,而是因為糟糕或不存在的庫存追踪,使得該機構無法知道自己已經購買了什麼 [2]。這一個例子就強調了問題遠不止於高價標籤;它是一個管理和監督上的根本性崩潰。

更廣泛的數據指向了更嚴重的問題。自 2003 年以來,聯邦機構報告的估計不當支付總額達 2.8 萬億美元,僅過去七年每年就超過 1,500 億美元 [3]。政府還在控制高額採購的成本增長和進度延遲方面面臨長期困難,特別是針對關鍵的國防、太空和醫療保健項目 [3]。這些問題表明,採購中的「X 倍數」是多種系統性失敗的累積——包括徹底的浪費、欺詐以及未能實施現代化程序——而不是簡單、普適的溢價。

超越數字:價值主張

簡單地將政府開支與私人開支進行成本對比是根本性的錯誤,因為它未能考慮一系列作為價值主張關鍵組成部分的因素。公共-私人合作夥伴關係(P3s)中使用的「物有所值」(VfM)分析提供了一個更複雜的框架來進行比較 [4, 5]。VfM 分析將一個 P3 項目的財務影響與一個「公共部門對照」(PSC)進行比較,該對照估計了如果該項目以傳統公共方式交付的整個生命週期成本 [4, 5]

VfM 框架顯示,即使一個 P3 項目的初始成本高於傳統公共部門項目,它仍可被視為更好的價值。這是因為 P3 模型將諸如成本超支、施工延遲和維護成本等重大風險轉移給了私人實體 [5]。PSC 專門設計用於調整這些風險和其他因素(如競爭中立性),以便在進行有效比較之前進行 [5]。這一分析過程揭示,「X 倍數」不僅關乎價格,還關乎風險的分配和定性因素的估值,例如加速項目交付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這些效益無法輕易貨幣化 [4]

第二部分:低效率的理論基礎

政府開支中存在浪費和成本溢價的實證證據是更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症狀。為了理解其根本原因,有必要檢視解釋公共部門中個人和機構行為的基本經濟和政治理論。

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最不關心象限

米爾頓·弗里德曼關於花錢的四種方式的著名框架,為政府開支中的系統性浪費提供了一個簡單而有力的解釋 [6, 7]。該模型根據花錢者和所花金錢的來源進行分類。四個象限是:

  1. 你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花: 在這個象限中,對成本的考量和對獲得最大價值或品質的專注有著最大的激勵。

  2. 你花自己的錢,為別人花: 在這裡,對成本的謹慎態度依然很高,但對所獲得物品的關注則沒那麼強。例如,當為朋友買生日禮物時,一個人會仔細考慮預算,但可能不會那麼在意收禮人是否會完全喜歡這件物品 [6]

  3. 你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花: 在這個情境中,個人會高度積極地尋求最好的品質或體驗,但很少關心成本。這就是「美餐」的比喻,用餐者花別人的錢,並被激勵去最大化自己的個人滿意度 [6]

  4. 你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花: 這是最不關心的象限。花錢的人不關心成本,因為那不是他自己的錢,也不關心品質或結果,因為最終的商品或服務是給第三方 [6]

政府開支,特別是針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開支,正好屬於這第四個象限 [8, 9]。官僚作為政府的代理人,花費納稅人的錢(別人的錢)在承包商和員工身上(別人),為公眾(仍然是別人)提供服務。在這個系統中,對效率的基本激勵是不存在的 [8]。官僚不關心價格,因為那不是他自己的錢,他也不關心對公眾的最終結果,因為那不是為了他自己的直接利益。這個理論模型完美地解釋了 GAO 關於未使用的軟件許可證的浪費性開支 [2] 以及 CBO 數據顯示某些員工群體薪酬溢價的現象 [1]。問題不在於惡意,而在於缺乏效率的結構性激勵。

政府失靈的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在宏觀的政治環境與微觀的開支低效率之間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果關係。該理論將經濟學原理應用於政治決策,將政治參與者、官僚和選民視為追求自身利益的利己個體,而不一定是追求公共利益的 [10, 11]

根據該理論,政府干預往往是特殊利益群體「尋租」行為的可預測結果 [10]。這些群體利用其資源,透過遊說和政治關係來獲取經濟利益,而這往往是以犧牲更廣泛的公眾利益為代價 [10]。例如,一位政治家可能會支持一項有利於少數汽車工人的法律,透過提高關稅來增加他們的收入,即使對數百萬受影響的消費者和出口商造成的總成本遠遠超過特殊利益群體的收益 [11]。這位政治家受到特殊利益群體承諾的選票和財政激勵的驅動,很可能會支持這項法律,即使它對國家而言在經濟上是低效的 [11]

這種動態直接解釋了為何政府採購經常被用來推進政治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節省開支 [12]。正如麥肯錫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政府採購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用於實現諸如支持國內經濟、推廣特定地區或行業,或向小企業採購以促進創業精神等目標 [12]。在這些情況下,採購組織的自由度受到限制,節省開支甚至可能是一個「不受歡迎」的結果 [12]。這並非過程的失敗,而是政治授權的成功實施,證明了政府開支中一些「額外成本」是為了實現非經濟政策目標而作出的刻意權衡。

公共部門的委託人-代理人問題

委託人-代理人問題解釋了當代理人(例如,官僚或政治家)受託代表委託人(公眾)行事,但其利益卻存在分歧(通常是衝突)時所產生的利益衝突 [13]。該理論為理解為何缺乏監督和傾向於預算最大化是政府固有的風險提供了框架。

作為委託人的公眾,資訊有限,不可能監督其代理人所做的每一項決定 [13]。此外,公眾並非一個整體;它由許多利益衝突的個人和團體組成 [13]。因此,代理人不可能同時為所有「主人」服務。這種衝突,加上經濟學家威廉·尼斯卡寧(William Niskanen)的理論,即官僚的目標是「最大化自己的預算,而非普遍的社會福利」 [13],為 GAO 關於缺乏監督和資產管理不善的發現提供了理論解釋 [2]。官僚的激勵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為下一個財政年度辯護一個更大的預算,因為更大的預算可能意味著更大的權力和更大的職業晉升潛力 [13]

這種利益衝突在與企業遊說者的互動中也很明顯。「監管俘獲」問題,即監管機構被其本應監管的公司所控制,當具有公共部門經驗的個人在政府和私營行業之間來回流動時就可能產生 [13]。這就創造了一種情況,即幾乎沒有動力讓法規保持簡單,因為他們的最佳利益可能與他們所服務的公眾利益相衝突 [13]

第三部分:系統性和營運層面的根本原因

除了理論基礎之外,政府開支的低效率也是由實實在在的日常營運挑戰所造成的。這些並非孤立問題,而是形成一個負面循環,使理論問題長期存在並導致實際浪費。

人員和流程的危機

成本溢價的很大一部分是人才、技術和流程危機的直接結果。政府採購部門正遭受「人才流失」的困擾,因為經驗豐富的員工退休,卻沒有被新一代人才所取代 [14]。這種日益擴大的技能差距在最需要現代化的時候嚴重削弱了採購能力。採購專業人員經常「迷失在繁文縟節的叢林中」,被合規文件所困擾,無法從事更高價值的戰略性工作 [14]

而使用過時、「石器時代的系統」則使問題更加複雜,這些系統支離破碎且效率低下得令人痛苦 [14]。急需的關鍵技術現代化早已逾期,使各部門缺乏提升其工作的必要工具。結果是一個自我延續的循環:缺乏現代、高效的技術和繁重的官僚程序,使得政府工作對新的、精通技術的人才吸引力降低。這導致人才短缺,反過來又使得流程和系統的現代化變得更加困難。麥肯錫的一項調查證實了這一點,發現在「採購工具和流程的效率」方面,公共部門機構落後於私營部門公司,並且難以「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 [12]

政治目標凌駕於效率之上

正如在理論部分討論的那樣,政府開支的「額外成本」並不總是低效率的意外,它有時是為了實現非經濟政策目標而作出的刻意選擇。政府採購是推進各種政治目標的強大工具 [12]。這包括利用採購來支持國內經濟、推廣特定地區,或從少數族裔擁有的公司採購 [12]。在這些情況下,效率被換成了政治目標。

例如,政府可能會選擇一個更昂貴的國內供應商,而非更便宜的國際供應商,以保護就業或扶持特定產業 [12]。這不是流程的失敗,而是政治授權的成功實施。當這些非經濟目標在沒有清楚了解其全部成本或沒有適當監督的情況下被追求時,低效率就會產生。

政府固有的壟斷性

私營部門效率的核心驅動力是利潤動機和市場競爭的持續壓力 [15, 16]。私營企業必須高效才能獲利,如果它們不高效,就會面臨破產的風險 [16]。這種競爭壓力迫使創新並關注成本效益 [15]。然而,這種對效率的壓力在政府中並非內在存在 [16]

政府往往是壟斷者。公民不能去其他供應商那裡辦理建築許可證、消防服務或國家防禦系統。缺乏競爭意味著沒有外部市場壓力來驅動創新或效率,因為無論政府是否高效,它都會收到稅款 [16]。雖然缺乏利潤動機並不排除效率,但這種競爭壓力的缺失是一個關鍵的結構性缺陷,解釋了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長期的成本差異。

結論:理論與現實的調和

政府開支中的「X 倍數」並非一個簡單、靜態的乘數,而是多種系統性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複雜現象。來自 CBO 和 GAO 的實證數據揭示了拼湊而成的低效率,從某些員工群體的反向薪酬溢價到數十億美元的採購浪費和不當支付 [1, 2, 3]

這些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是更深層次理論問題的直接體現。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四個象限模型為在一個花費納稅人金錢為第三方服務的系統中,為何缺乏成本意識和品質控制的激勵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6]。公共選擇理論將這些微觀層面的行為與宏觀層面的政治環境聯繫起來,在其中,利己主義的參與者和特殊利益群體可以將非經濟目標(如政治利益或國內就業創造)置於財政效率之上 [10, 12]。最後,委託人-代理人問題解釋了公眾及其政府代理人之間固有的利益分歧,後者可能更關心最大化自己的預算和權力,而不是為公眾提供價值 [13]

營運上的失敗——包括人才危機、過時的技術和「繁文縟節的叢林」——並非孤立的問題,而是構成一個負面循環,使系統性問題長期存在 [14]。缺乏競爭市場和利潤動機的缺失,消除了私營部門賴以生存的效率和創新的關鍵驅動因素 [16]

最終,政府開支的超額成本並非偶然。它是一個系統的可預測結果,在這個系統中,其基本的激勵結構與對效率和財政責任的承諾並不一致。承認這些根本原因,從理論到營運,是建立一個更高效、更負責任的政府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一個真正服務於公共利益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