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背叛國家之誘因

 

背叛國家之誘因

人性各異,忠義與背叛,繫乎時勢與本心。自古以來,叛國之人,或因財利所誘,或因怨憤難平,或因畏懼強敵,或因信仰異同,或因形勢所逼,亦或因美色迷心。故歷觀古今,叛國之事不絕於史冊,今舉數端,以明其理,並附經典原文為證。


一、貪財貨而變節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性貪利,厚賂可使人變心。戰國時,秦國以黃金賄賂趙國大夫,使其內應,終致長平之敗。又如吳三桂降清,迎多爾袞入關,除其私怨外,清廷厚封亦為其歸順之因。


二、懷怨恨而背國

《左傳·成公十三年》:「怨讎者,必反其國。」
若人立功無賞,蒙冤不雪,則易懷怨生變。伍子胥父兄被楚王誅殺,遂投吳報仇,助吳滅楚。明末,洪承疇抗清不屈,然戰敗被俘,明廷未曾全力營救,最終降清。怨生於心,則易棄舊主而事新君。


三、懼強敵而降服

《三國志·蜀書·馬謖傳》:「大敵臨境,人心不固,則或有倒戈之憂。」
當國勢衰微,強敵壓境,則臣民易失忠心。南宋末年,文天祥寧死不降,然多數朝臣懼怕元軍,紛紛降服。唐朝安祿山本為邊將,見朝廷腐敗,遂聯合胡人叛亂。人之本性畏死,故勢危則易生叛心。


四、異心信仰而易主

《韓非子·說難》:「異端並立,則邦國有變。」
若文化信仰相異,則臣民易向異族傾心。安祿山雖受唐帝厚恩,然其出身胡人,終為其族背唐。明末,順治帝施懷柔政策,招降漢臣,使多數士大夫剃髮易服,仕於清廷,皆因受儒家「君主正統」思想影響,認清廷為正統而降。


五、形勢所逼,不得已而叛

《史記·高祖本紀》:「勢不容己,則易主而存。」
有時大勢已去,則降服為存身之策。劉備初仕曹操,見其專權,恐終難容己,遂投袁紹。五代十國時,將領易主如換衣,非皆無忠義,乃因時局動盪,忠於故主則易喪命,故多趨利而存。


六、迷戀美色而叛國

《戰國策·燕策》:「愛人之色,忘國之義,亂莫大焉。」
美色惑人,足以亂國。春秋時,晉獻公因寵愛驪姬,誤信其讒言,殺太子申生,致國內動亂。三國時,孫權之妹孫夫人嫁劉備後,仍懷吳國之心,幾欲劫蜀後主歸吳。明末,洪承疇降清,傳言除勸降外,亦因清廷以滿洲公主相許,遂變心易節。


結論

是故,叛國之因,不外乎六端:貪財、懷怨、懼敵、異信、形勢所迫、迷戀美色。忠義者,雖利不能動,怨不能移,敵不能屈,色不能惑,然此等賢士寥寥,故背叛之事,千古未絕。若國家能賞罰分明,強盛自保,慎防內亂,則可使人心歸順,杜絕叛逆矣。



色誘致叛國之辨

夫人性有七情六欲,而色乃其中之一。自古英雄豪傑,多為女色所惑,輕則亂政,重則喪國。色誘而致叛國者,誠亦古今常見之事,蓋其本因,或因美色惑心,或因愛欲生變,或因女色為媒,致敵國得策。今試舉數例,以證其理。


一、貪女色而失國

《呂氏春秋·貴直論》:「色者,亂之本也。」
君王若沉迷美色,不理政務,則國勢日衰,外敵乘虛而入。殷紂王寵妲己,惑於酒池肉林,不理朝政,終為周武王所滅。又如漢成帝獨寵趙飛燕,荒廢朝綱,國事頹敗。此皆君主迷色而亡國者。


二、因女色而變心背叛

《戰國策·燕策》:「愛人之色,忘國之義,亂莫大焉。」
有時,女色不僅迷亂心智,且能使人易節忘忠,投向異邦。戰國時,秦昭王以絕色美女贈趙太子,致其沉溺不返,終失趙國大計。又如吳王夫差寵西施,聽信讒言,殺伍子胥,國遂亡於越,此亦色誘致國亡之明證。


三、以美色為謀誘敵

《資治通鑑·魏紀》:「善用美人者,可使敵國無戰而潰。」
歷史上,多有以美色為謀略,誘敵變心者。春秋時,晉獻公納驪姬為妃,驪姬假意獻媚,實則離間太子申生,使晉國內亂。漢時王昭君遠嫁匈奴,本為和親,然匈奴單于惑於其美,遂與漢修好數十年,不敢興兵,此則美人計之反用。


四、因美人而棄國投敵

《史記·淮陰侯列傳》:「柔色動人,則義節可搖。」
亦有為求美人,而背棄祖國者。唐時安祿山寵楊貴妃,恃勢驕橫,終致叛唐。又如明末洪承疇,本為抗清大將,然入清後,傳言因受滿洲公主柔情相誘,竟剃髮易服,降於清廷,終生仕於異族,此誠「英雄難過美人關」之實例。


結論

是故,色誘之禍,有三:其一,君王沉迷美色,不理政務,亡國之因也;其二,臣子惑於美色,棄國投敵,叛國之由也;其三,敵國善用美人計,使人心搖動,致國勢危殆也。自古以來,紅顏禍水,非女子之罪,乃男子不能節制其欲,遂生亂也。君子當以史為鑑,慎於色,正其心,則可保家國無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