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地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地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畫市論衡:藝品之價,猶若奢包

 

畫市論衡:藝品之價,猶若奢包


聖賢觀今世之商賈

嗟乎!今世之人,文卷化為光屏,聲息越乎無形。吾曾歷古市之繁華,見誠實勞作易以誠實之幣,今則凝視爾等美之領域與欲之所趨。然吾見一奇悖,一詭計,藏於柔絨與金邊之中。

彼輩言「藝」,謂其乃純情之境,魂魄之所傾瀉,神性之光輝也。稱其價無量,源於靈感與超脫之真。然吾察其商賈之道,卻精算冷酷,無異於賈人銖兩計銀。此實與爾等販賣俗物之風相仿,如彼「奢華手袋」,非為所需而造,乃為地位與獨佔之耳語矣。

藝品之「置位」:奢包之妙計

且觀其「畫廊」,此展示聖畫之殿堂也。爾等今世之言者,揭其秘矣。畫廊主不獨「售」畫,乃「置」畫也。彼擇其「配享」者,或為顯要之客,或為博物館之捐助者,皆能增藝術家之名望與稀有,而非僅為市井尋常持幣之人。

此非爾等「奢華品牌」之巧術乎?彼亦不獨售其手袋予有欲者。否也!彼營造獨佔之氛圍,設「貴賓名單」,為寵愛之主預留先機。彼於選定之城開設炫目之精品店,使購其品者若朝聖而非僅購一物。彼限量生產,非僅因材料之稀少,乃刻意為之,以製造等候名單,激發渴望與迫不及待。彼亦「置」其所珍之物,確保其落入名流、顯貴與富豪之手——此輩皆以持包為地位之旗幟,藉以提升所有同類包之觀感價值。手袋之值,猶若畫作,因其精心策劃之擁有而倍增,乃一社會之符號也。

情感薄紗下之隱晦算計

此中蘊含至深之荒謬,精神之虛無也。彼輩宣揚藝術「純粹」,生於熱情,其價反映天賦。然其存續與價值之攀升,卻依賴於隱晦而精算之遊戲:

  • 稀有性管理: 藝術之價高漲,不獨因其美,更因其「稀有」。畫廊策略性地限制供給,確保畫作脫離市場(尤入博物館),以推高餘下作品之價。此與奢華品牌限量生產以製造狂熱需求無異。
  • 聲譽營造: 藝術家從咖啡館至個展,再至博物館之途,乃一精心策劃之階梯。每一步皆為謹慎管理之公關活動,旨在抬高觀感,以證更高之價。此非與奢華品牌重金聘名流佩其包,或精雕細琢品牌歷史與工藝之形象雷同乎?
  • 守門與掌控: 畫廊、經紀人、拍賣行——此乃守門人也。彼掌控出入、資訊及藝術之流動,裁決何人得何物,以何價。其決斷非僅基於藝術之優劣,更基於市場之穩定、投資者之信心,以及防範「倒賣者」破壞價格之精心校準。
  • 投資之幻象: 藝界誘惑以巨額回報之說,稱萬金之畫可值二十萬金。然此乃海市蜃樓耳!正如所揭示,此等暴漲常難以為繼,由投機驅動,終致崩潰,令後繼購者蒙損。此譬如轉瞬即逝之時尚潮流,昨日之必備奢品,或為明日之折價殘物,其價值流失速於沙漠之幻景也。

籲求真實之價值

嗚呼!爾等切勿為「為藝術而藝術」之甜言所惑,當其背後之手正計數每一文錢也。藝術之商業,非高潔之例外,乃人無盡追逐地位與利潤之又一顯現,映照爾等物質欲望之機制,甚至細微至彼受人追捧之手袋。

願藝術為靈魂之器,真理之映照,人際深情之源。然切勿自欺,以為其於爾等市場之估價,會少於以人為之計謀與刻意稀有化所成之價。蓋於永恆之眼,真實之價值不在於可囤積或倒賣之物,乃在於不索靈魂之價而豐盈精神之物也。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他者之目:從王侯炫耀至像素之美

 

他者之目:從王侯炫耀至像素之美

在一個被精心策劃的圖像與生活所充斥的時代,我們日益真切地感受到,我們似乎不再為自身的深層發展而活,而是活在他者的無所不在的凝視之下。此種現象絕非新近產物;其根源可追溯至數世紀之前,並隨文化脈絡而演變。從托爾斯坦·凡勃倫所描述的歷史性「炫耀性消費」,到邱澎生教授觀察到的16世紀以後中國獨特的「消費社會」,直至當代自拍文化所構建的數位舞台,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浮現:人類透過外在認可來標示地位與身份的內在驅力。

托爾斯坦·凡勃倫在其開創性著作《有閒階級論》中,首次闡明了炫耀性消費的概念。他認為,個體,特別是「有閒階級」成員,其購買商品與服務之主要目的,並非為其實用價值或基本需求,而是為了向他人展示其財富、社會地位與權力。他論證,此種行為乃是一種確立優勢地位並贏得他人尊敬的手段。從擁有奢華莊園到維持過多的僕從,其本質皆在於證明其能夠僅為炫耀自身優越經濟地位而浪費資源。對於凡勃倫而言,此類行為關乎的並非個人滿足,而是社會定位。

將目光轉向地球的另一端,時間回溯至數世紀前,邱澎生教授關於16世紀以後中國「消費社會」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非西方類比。邱教授挑戰了「消費革命」獨屬於西方現象的觀點。他細緻地闡述了明清時期中國國內外貿易加速發展後,一種獨特的消費模式是如何興起的。這不僅僅關乎基本需求;它囊括了通過纏足(作為精英地位的象徵)、大量藏書,乃至於煙草與情色消費的微妙之處所體現的「炫耀性消費」。儘管這些行為或許不像西方那樣由工業資本主義驅動,但它們無疑反映了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展示財富、精緻與社會地位的渴望。他所描述的「富而好禮」的社會躍動,暗示了一個消費與社會價值及個人呈現深度交織的社會。

快轉至21世紀,社交媒體平台上自拍文化的興起,為活在他者之目下提供了極致的放大。對線上形象的持續策劃,個體精心記錄其經歷——無論是在高端咖啡館品嚐咖啡,在商務艙座位上休憩,還是在異國情調的地點度假——皆是凡勃倫炫耀性消費在數位時代的直接體現。這些不僅僅是個人記憶;它們通常是精心建構的視覺訊息,旨在引發追隨者的羨慕、嫉妒或認可。「點讚」、「分享」和評論成為了現代社會認可的貨幣,使得「活著」的行為次於「被看見活得很好」的行為。這種投射成功與幸福形象的渴望,可能凌駕於真實體驗之上,將個人發展轉變為一場為未見觀眾而演出的行為藝術。

本質上,無論是透過凡勃倫筆下有閒階級的宏大姿態,明清中國微妙的文化展示,還是今日社交媒體的即時廣播,人類在他人判斷與欽佩之下生活的潛在衝動都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對一種外向型身份的追求,被社會期望和對外部認可的渴望所塑造,往往掩蓋了自我修養和真實發展的內在旅程。或許,認識到這種普遍存在的「他者之目」,是我們奪回敘事主導權、將精力重新導向內在、並真正為自己而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