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猶太高利貸、現代高利貸與中國「做會」的異同



猶太高利貸、現代高利貸與中國「做會」的異同


在中世紀的歐洲,金融活動的面貌與今日大相徑庭。由於基督教教義禁止收取利息,這項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經濟行為,意外地落到了猶太人肩上。這不僅形塑了猶太社群的經濟角色,也為後世理解金融演變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本文將深入探討歷史上猶太高利貸者的商業模式,並將其與現代高利貸及華人社會中特有的「做會」進行對比,揭示這些看似相似卻本質不同的借貸行為。

歷史上猶太高利貸者的商業模式:困境中的生存之道

在基督教主導的歐洲,由於《聖經》對「高利貸」(Usury)的禁止,大多數基督徒被限制從事有息借貸。然而,社會對資金的需求卻是持續存在的,無論是貴族資助戰爭、農民購買種子,還是商人拓展貿易,都需要資金周轉。猶太人,作為當時社會的少數群體,在許多傳統行業中受到排擠,卻在金融領域找到了一線生機。

猶太教律法對向「弟兄」收取利息有所限制,但通常允許向「外邦人」收取。這為他們從事借貸活動提供了宗教上的依據。

其核心商業模式可概括如下:

  1. 資金來源: 主要來自於家族積累、社群內的集資,或與其他富裕猶太人的合作。他們就像早期的「私人銀行家」。

    • 數值範例: 假設一位猶太高利貸者手中有 2000 單位資金,這些可能是他數代家族經商累積而來。

  2. 目標客戶與風險評估: 客戶範圍廣泛,從國王、貴族到普通農民和商人都有。由於借款人往往無法從其他正規管道獲得資金,因此風險較高。高利貸者會根據借款人的社會地位、潛在抵押品(如土地、珠寶)和還款能力來評估風險。

    • 數值範例:

      • 國王為發動戰爭向其借貸 1000 單位,年利率設定為 15%。雖然金額大,但國王以稅收作為潛在還款來源,有較高的償還可能性(但也伴隨政治風險)。一年後,國王需償還 單位。

      • 一位農民因歉收急需 100 單位度過難關,年利率可能高達 60%。一年後,農民需償還 單位。這種情況風險極高,若無法償還,可能導致農民失去土地甚至淪為佃農。

  3. 利息設定與挑戰: 利息率通常遠高於現代銀行貸款,反映了高風險、資金稀缺以及當時缺乏完善法律保障的市場現實。儘管如此,猶太高利貸者也常常面臨統治者的任意徵用、迫害甚至驅逐,他們的財富和生命都岌岌可危。

現代高利貸:非法與剝削的陰影

現代高利貸(Loan Shark)與歷史上的猶太高利貸者在「收取高額利息」這一點上相似,但在本質上卻截然不同。現代高利貸通常是非法的,或遊走於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

  1. 法律地位: 現代社會有完善的金融法規和銀行體系,正規借貸受到法律保護。高利貸則因其超出法定利率上限、且常伴隨暴力催收而為法律所不容。

  2. 目的與手段: 現代高利貸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借款人的急迫需求,追求超額利潤。他們往往透過欺詐、恐嚇、暴力等非法手段進行債務追討,對借款人及其家人造成身心上的巨大傷害。

    • 數值範例: 某人急需 50,000 台幣,現代高利貸可能提供「七天 20%」的超高利率。七天後,借款人需償還 台幣。若無法按時償還,利息會以「利滾利」的方式迅速累積,並面臨人身威脅。

中國「做會」:互助與信用網絡

「做會」(或稱「標會」、「合會」等)是華人社會中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金融形式,其本質是一種基於信任的互助合作體系,與高利貸有著根本的區別。

  1. 運作模式: 一群人(會腳)約定定期繳納固定金額(會款),由一位會首負責組織和管理。每期會款會透過競標或抽籤的方式,由某位會腳或會首獲得,以解決其資金需求。

    • 數值範例: 假設一個會共有 10 人(含會首),每人每月繳 10000 台幣。則每月會款總額為 台幣。

    • 會首第一期可直接拿走 100000 元。

    • 從第二期開始,每期由會腳競標利息,出價最高者(即願付最高利息者)得標。例如,某位會腳為取得 100000 元,出價 1000 元作為利息。那麼本期他將獲得 元(這裡的 1000 是會腳從會款中繳納的利息)。其餘未得標的會腳,只需繳納

    • 「做會」的利息是會腳們共同分擔和享有的,而非單一高利貸者收取。

  2. 社會功能: 「做會」主要解決了民間小額資金的週轉需求,尤其是在缺乏正規金融管道或信用紀錄不佳的情況下。它依賴社群內部的人際關係和信任,具有強烈的互助性質。

  3. 風險與差異: 「做會」的最大風險是「倒會」,即會首或會腳捲款潛逃,導致整個會體系崩潰。與高利貸不同的是,「做會」的利息是在會腳之間分配,是一種內部互助機制,而非單方面剝削。

總結

綜觀歷史,從中世紀猶太高利貸者的特定角色,到現代社會非法高利貸的橫行,再到華人文化中基於信任的「做會」,借貸行為始終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歷史上猶太高利貸者的商業模式,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資金的需求與宗教限制之間的矛盾,儘管利息高昂,但其本質是一種在特殊環境下形成的金融服務。現代高利貸則是一種惡意剝削行為,利用法律漏洞和暴力手段牟取不法之財。而中國的「做會」則更多地體現了社群互助、共同承擔風險的東方智慧。

理解這些不同的借貸形式,不僅能豐富我們對金融歷史的認識,也能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社會背景、法律規範與道德倫理對經濟行為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