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租客權利法案》的「好心做壞事」:一年後,政府會點拆解爛攤子?
倫敦的午後,咖啡香混雜著隱約的抱怨聲。自從被寄予厚望的英國《租客權利法案》在 2025 年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正式生效後,這場旨在保護租客的「改革」,似乎正悄悄地將英國租賃市場推向一個意想不到的深淵。一年後的今天,也就是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當初那些美好的願景,恐怕已成為一場尷尬的政策「滑鐵盧」。
《租客權利法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項法案的核心初衷是取消無過錯驅逐(no-fault evictions),賦予租客更大的居住穩定性,並強制房東「考慮」租客養寵物的要求。聽起來很棒,對不對?誰不想有個安穩的家,還能帶上毛小孩?然而,如同所有「完美」政策的通病,它忽略了市場運作最基本的人性:風險與回報。
想像一下,一個房東投入畢生積蓄買下物業,現在卻可能面對一個無法預期租約何時結束、甚至明知房客破壞房屋也難以驅逐的困境。更別提那條「寵物友好」條款——房東不能拒絕寵物,卻不能要求租客購買寵物保險,也無法因此提高押金。這簡直是把房東當成了「全民保險公司」,而且還是免費的那種。
非預期後果:房東撤退,租客「上樓」無望
一年過去了,當初 70% 房東考慮出售房產的民調,在政策的「推波助瀾」下,很可能不再是空談。當房東們意識到手上的物業從「資產」變成「負債」時,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壯士斷腕,脫手離場。
租賃市場供應乾枯:大量房源從租賃市場湧入銷售市場,租客發現能選擇的房子越來越少,競爭卻越來越激烈。以往幾十人搶一個單位的場面,現在兩三百人搶一個單位已是常態。
租金爆炸式增長:當供應急劇萎縮,需求卻依然旺盛時,租金自然會像火箭一樣發射升空。別懷疑,你現在看到的天價租金,那只是一個「入門價」。在倫敦,一個單間公寓的租金可能已經比你爸媽一個月的薪水還要高。
「沉默歧視」成為常態:法案禁止歧視,但房東們會用「無聲」的方式應對。他們不會寫「謝絕寵物」在廣告上,但他們會在面試時,用眼神、用氛圍,巧妙地暗示你:你和你的毛小孩,都不適合這裡。要不然,乾脆就不公開招租,只透過熟人介紹。這導致有寵物、或背景較複雜的租客,根本難以在檯面上找到房子。
社會流動性停滯:年輕人、新移民、甚至大學生,將發現難以在城市落腳。他們可能不得不擠在狹小、條件惡劣的合租房裡,或者乾脆放棄在主要城市發展的機會,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因此受到嚴重阻礙。
笨拙政府的一年後應對(大概吧)
面對這場由自己一手造成的「租務大災難」,一年後的英國政府大概會是手足無措,然後發出一些聽起來很「進步」但毫無實際作用的聲明:
「我們正在密切關注市場」:首相會義正辭嚴地表示,政府正「密切關注」租賃市場的動態,並重申他們「堅定不移地致力於保護租客權益」。然而,實際行動卻是少之又少。
成立「跨部門委員會」:為了展現「積極作為」,政府可能會宣佈成立一個由各部門官員組成的「跨部門特別委員會」,專門研究租賃市場問題。這個委員會將耗費大量預算,召開無數次會議,最終產出幾份充滿官腔、毫無建設性的報告。
歸咎於「外部因素」:當被問及為何房租暴漲、房源短缺時,政府可能會將責任推給「全球經濟逆風」、「烏克蘭戰爭」、「氣候變遷」或「外星人入侵」等外部因素,絕不會承認是自己的政策出了問題。
推出新的「迷你」法案(但不會解決根本問題):為了平息民怨,政府可能會提出一些修補性的「迷你法案」,例如「寵物友好租賃條款微調法案」或「緊急租屋補助計畫」,但這些都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房東大規模退場和市場結構性失衡的根本問題。
「呼籲房東們負起社會責任」:在實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政府可能會發表感人的演說,呼籲房東們「負起社會責任」,不要只顧利益,多體諒租客的難處。這聽起來就像是,當火災發生時,消防員卻在勸說火苗要有「同理心」。
總之,一年後的英國租賃市場,很可能將是房東們紛紛「轉行」、租客們「租無可租」、政府則在一堆報告和空洞承諾中打轉的尷尬局面。這場「好心做壞事」的政策實驗,或許將成為未來經濟學教科書中,一個經典的失敗案例。希望屆時,還能有人租得起房子,喝著咖啡,笑看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