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中-日本三角貿易考略
夫東亞海域,自古乃商賈雲集之地,舟楫往來,貨物交流,絡繹不絕。十七世紀以降,暹中-日本三角貿易之興起,更為此區域之經濟發展,添上濃墨重彩之一筆。此貿易模式,以暹羅為中介,聯結中國與日本兩大經濟體,其影響之深遠,實不可小覷。
溯其源流,明清之際,中國厲行海禁,雖有朝貢貿易之制,然民間商貿多受掣肘。日本德川幕府,亦行鎖國之策,僅允與少數國家通商。暹羅地處中樞,挾其地理之便,遂成此三角貿易之樞紐。
此貿易之運作模式,大抵如下:暹羅之華商,自中國購得絲綢、瓷器等物,航行至日本,易以白銀、銅等。其後,或將所得之銀銅運回中國,或售於暹羅國內,獲取厚利。日本所需之中國貨物,藉此途徑源源不絕而至;中國之貨物,亦得銷往日本,擴大市場。暹羅則居中取利,獲益匪淺。
暹中-日本三角貿易之興盛,對中國帆船貿易之發展,具有莫大之助益。其影響約有以下數端:
其一,拓展航線,擴大範圍。中暹-日本三角貿易,使中國帆船之航線延伸至日本,打破了原有之局限,擴大了中國帆船之活動範圍。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國航海技術之進步,亦提升了中國在東亞海域之影響力。
其二,刺激需求,促進製造。為滿足三角貿易之需求,中國商人需建造更多之帆船。此舉刺激了中國帆船製造業之發展,促進了相關產業之繁榮。
其三,增加貿易額,提升收益。三角貿易為中國帆船帶來更多之貿易機會,增加了中國帆船之貿易額。中國商人藉此獲取豐厚利潤,亦促進了中國經濟之發展。
其四,促進交流,加強聯繫。三角貿易促進了中國與日本之經濟交流,加強了兩國之經濟聯繫。兩國商人互通有無,互利互惠,增進了彼此之了解與友誼。
然暹中-日本三角貿易之發展,亦非一帆風順。至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列強東侵,打破了原有之貿易格局。中國海禁政策亦漸鬆動,中國商人可更自由地與外國通商。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日強,亦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凡此種種,皆使暹中-日本三角貿易逐漸衰落。
儘管暹中-日本三角貿易最終走向衰落,然其在東亞經濟史上之地位,卻不可磨滅。此貿易模式,不僅促進了中國帆船貿易之發展,亦加強了中國與日本之經濟聯繫,對東亞地區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之影響。
綜上所述,暹中-日本三角貿易乃東亞地區重要之貿易網絡,其興衰演變,皆與當時之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吾人研究此一貿易模式,不僅可窺見當時東亞經濟之發展狀況,亦可從中汲取歷史之經驗與教訓,以為今日之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