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低 與高風險之業務

 


十大低失敗率之商業

一、洗衣之所
其成功率,於初五年內,約九成五。是以失敗率甚低。

二、自助倉儲之設
失敗率相對低,常被視為極其穩定之商業。雖精確之百分比難以得知,然此種商業被譽為極其穩定。

三、家庭基本服務(水電暖通)
失敗率相對低,尤其已建立良好聲譽之企業。其需求恒久不變。

四、會計及簿記之務
由於需求一致,失敗率相對較低。

五、資訊技術之支援及服務
失敗率或有所不同,然已建立強大客戶群之企業,失敗率相對較低。

六、不動產(尤其租賃之物業)
失敗率因市場狀況而異,然長期租賃之物業往往相對穩定。

七、雜貨店/基本零售
與非基本零售相比,失敗率較低。

八、老年護理之務
由於需求不斷增加,失敗率相對較低。

九、自動販賣機之業
失敗率因地點及管理狀況而有所不同。

十、殯儀館
失敗率極低,因其為極其穩定之市場。

十大高失敗率之商業

一、食館(尤其獨立或新開業者)
失敗率:於初一年內,高達九成。多數研究顯示,約六成食館於前三年內即告關閉。

二、電子商務之創業(非專業/一般性)
失敗率:超過九成之創業公司將告失敗。多數電子商務企業均貢獻於此高百分比。

三、時尚零售(尤其精品店)
失敗率:甚高,並且波動甚大。難以給出一固定的數字,然多數小型服裝精品店於營業初五年內即告關閉。

四、個人服務(美容院、水療中心、健身房 - 尤其新開業者)
失敗率:估計有所不同,然可能超過五成之企業於初五年內即告失敗。

五、建築業(尤其小型承包商)
失敗率:於初五年內可能超過五成,尤其於經濟衰退之際。

六、科技創業(尤其應用程式開發)
失敗率:約九成之創業公司將告失敗,而應用程式開發佔其中大部分。

七、不動產投資(翻轉/投機性)
失敗率:高度依賴於經濟狀況。在經濟下滑時,失敗率極高。

八、藝術與娛樂(獨立音樂、電影等)
失敗率極高,在此領域中建立一家盈利之商業極為困難。

九、直銷/多層次行銷(MLM)
失敗率:超過九成九之加入MLM者將虧損。

十、汽車經銷商(尤其二手車/獨立經銷商)
失敗率:將隨經濟波動,但對於獨立經銷商來說,尤其於經濟不佳之時期,失敗率可能相當顯著。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梁鳳儀首引菲律賓傭工入港

 梁鳳儀,香江才媛也,一九七七年創立碧利菲傭公司,首引菲律賓傭工入港,實乃香江社會之創舉。此舉不僅解雙薪家庭家務之困,亦促本地經濟之發展,影響深遠。

七十年代,寰宇石油危機肆虐,菲律賓為增外匯收入,減失業之憂,於一九七四年推行「海外僱傭計劃」,鼓勵國民赴海外謀生,視之為「英雄」。香江方面,港英政府於一九七三年頒布輸入外傭之策,允全職家務外傭來港,以紓雙薪家庭之壓。梁鳳儀洞察時勢,創立碧利菲傭公司,專司引薦菲律賓女傭,為香江首家此類公司,為社會帶來重大變革。

外傭之引進,於香江家庭結構與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約三十萬香江家庭賴外傭理家務,維繫家庭之運作。凡有十二歲以下子女之家庭,約三成一聘用外傭。港府預計至二零四七年,需六十萬外傭以應安老服務之需。外傭群體每年為香江創造約九百八十九億港元之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之百分之三點六。

外傭承擔繁重家務,釋放本地女性勞動力入職場,尤以白領階層為甚,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於二十五至五十四歲且育有子女之已婚女性中,僅百分之四十九參與工作;若聘用外傭,勞動參與率升至百分之七十九,為香江帶來約二百零一億港元之經濟收益。

梁鳳儀創立碧利菲傭公司,為香江家庭供可靠家務支援,減輕雙薪家庭之負擔,提升生活品質。其遠見卓識,促香江家庭結構之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於社會貢獻良多。

總而言之,梁鳳儀引菲律賓女傭,開創碧利菲傭公司,為香江家庭與經濟帶來深遠影響。其創舉不僅解雙薪家庭之家務難題,亦促本地女性勞動力之釋放,推動經濟增長,於香江社會發展功不可沒。

斯特金法則(Sturgeon’s Law)之理

 

斯特金法則(Sturgeon’s Law)之理,應於人事與商業

斯特金者,西洋小說家也,曾言:「凡事十成,其九皆拙劣無用。」 此言意謂,世間萬物,不論文學、藝術、商業或日常,皆多有庸劣,而精良者十之一二耳。此理若明,則可使人洞察虛實,棄其冗雜,取其精粹,而事業日臻於善矣。


斯特金法則應於日常之事(五例)

一、流言與塵囂
世人日常所見,無論於市井抑或網路,多為無稽之談,膚淺之言,虛偽之事,實無益於學問。然十之有一,或見賢者言之有物,或得學識開人智慧,則誠可寶也。
理當揀擇良言,屏棄流言,以增益己身,而不墜於愚眛。

二、世人言談
人與人交接,或聚首於堂,或偶逢於途,然所言者多無關痛癢,空談虛論,甚至流於詆毀與譏笑。唯有少數對話,可啟心智,促深思,增見識。
故智者應棄無益之語,而交志同道合之人,以益己德。

三、書籍與藝文
世間書籍,鉅細靡遺,然多為庸作,或冗長無趣,或誇飾無實,誠難得一讀再讀之佳篇。唯少數經典,能啟迪人心,留芳百世,值得傳誦。
讀書應慎選,毋為庸俗之作耗費光陰,當取精華而棄糟粕。

四、自修與勵志
市面所傳勵志書、成功法則、生活技巧,汗牛充棟,然多為誇大虛妄,流於表面之談。唯有少數真理,歷久彌新,經時代考驗,方可為人所用。
故欲修己者,當捨浮華之言,專注於真正有效之法,行之以恆,乃能成就大業。

五、技藝與工夫
凡人習學技藝,初則多不成,十之八九,終為平庸,唯少數人能至精至妙,登堂入室。然其精者,亦曾歷千百次之嘗試與失敗,方得一二成功。
故人當勤學不輟,知其庸劣者必多,然惟持之以恆,方可臻於圓滿。


斯特金法則應於商業之事(五例)

一、創業與營生
世間商業計劃,十成中九終至敗亡,唯少數能屹立不搖,稱雄一方。多因商人輕率行事,未審時勢,或計劃欠周,或執行乏力,故成敗有數。
經商者宜先驗市場,試驗方針,審慎而行,方能避凡庸,求成功。

二、公函與會議
商場公函、書信、會議繁多,然九成無關緊要,浪費時日,冗長空談,徒增人之煩悶。唯有少數討論,能決策關鍵,促成發展。
精明之人,應簡化冗務,專注於關鍵決策,減少無謂之消耗。

三、商業宣傳
市井商家,皆重廣告與宣傳,然多數內容平庸,不能引人矚目,所費雖鉅,收效甚微。唯有極少數策劃,能擊中人心,使人信服,達成銷售之功。
商家宜精選其策略,試驗其成效,專注於最有效之宣傳,以小搏大。

四、用人與僱工
凡企業徵才,求賢若渴,然九成應試之人,或資質平平,或才不配位,唯有少數,能勝任其職,助企業發展。
故經營者當慎選良才,設法篩選,以得其所需,而不為庸才所累。

五、事業之日常
凡商場運營,多數時間,員工皆忙於無關緊要之事,虛耗時日,難成大局。唯少數關鍵決策,真正影響盈虧之數。
聰明之人,應識別最重要之事,致力於影響最大之環節,而不為瑣事困擾。


總結:如何運用斯特金法則

  •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無論人事、知識、技藝、商業,皆當慎選精良,而不為庸劣所惑。
  • 不懼失敗,堅持求精——既知凡事庸劣者多,則當鍥而不捨,精益求精,以得十之一二之精粹。
  • 遠離雜務,聚焦要務——世事繁瑣,然不必盡逐,應專注於真正影響大局者,以求事業精進。

若能明此理,則凡為學、為人、經商、治世,皆可識大勢而立於不敗之地矣。

滿負荷之害


夫經營酒肆,迎賓待客,講究調和人手與顧客之流轉。若人客絡繹,侍者應接不暇,則堂中壅塞,賓客怨聲載道;若人客寥落,則侍者閒坐,資財空耗。故必須取其中庸,方能保其順暢,而又不至過勞。

論侍應應對之能

侍者接待一客,動輒需時二刻,計一時可應三十人。若堂中所至之客亦為三十,則侍者終日無暇,絕無餘裕。若遇一二難事,如食單未定,銀錢未結,或言語不通,則後至者不得不久候,其間煩憂,自不待言。

滿負荷之害

倘若堂中客至恰與侍者應對之數相等,則終無閒隙可補一切不測之事。是故,凡有意外,即刻壅塞,隊列愈長,延時愈久。欲用人手支撐,終不能勝。此所謂滿負荷之患也。

七分滿為上策

聰明之主,經營酒肆,當使侍者之應對維持於七至八成之間。即一時之內,侍者可應三十人,則宜使來客維持於二十二至二十四人之數。如此,既能使侍者不致閒懶,亦能保堂中客人不致久候,待客之道,無不合宜。

經驗與典故

蓋論凡經營待客之業,如市肆、車站、書館、客館,皆貴於得其七分滿之妙。過此則亂,未及則虛,唯有適中,方可使堂中不致壅塞,亦不致閒廢。此乃諸多名家學者所論之理,久經驗證,非虛妄之說也。

結語

是以經營酒肆,宜使人手忙碌而不至過極,堂中熱鬧而不致擁擠,取其七至八分之度,使客不致久候,使侍者不致倦怠,斯為長久經營之正道。

人之思維,習於線性,未能洞悉倍增之勢

 此事關人思維習性,人每每以直線度世,然天地萬物運行,往往非循直道,而依倍增之勢疾馳,人未能測之。夫財利之積、技術之進、疫癘之傳、學問之長,皆非漸進而為躍進,然眾人多不諭其理,致生錯估。今舉數例,以明此道。

一、利息積累

世人謀財,置本千金,年取息十之一,則意謂歲增百金,十年可得二千,然此直線之計,殊不知複利之妙。若歲取十之一而不撤,則息生息,本愈厚而增益益速,十年之後,所得非二千,乃二千五百有餘矣。此即富者致財之術,亦貧者負債加劇之由,人每疏忽,不見其危。

二、商業與技術之進

商賈創業,常期市利遞增,如歲增百人為客,十年得千,殊不知世間競爭,機會驟來,適逢風潮,則其增勢非直線,乃倍增,今百人,來歲或三百,復年則九百,如斯推之,短期內可得萬計。夫臉書、推特、抖音之興,皆此理也。然多創業者未及備策,以致猝不及應,失之交臂。

技術亦然,摩爾定律謂計算之能,二歲倍增,人常以線性思之,計曰十倍進步需十年,然實則四五載足矣。因之,機械、人工智慧、通訊網速,歲歲翻新,遠出人意表。

三、疫癘之傳播

疫癘初發,染者寥寥,人輕忽之,以為緩慢而可控,然一傳二,二傳四,遞而為十六、三十二、六十四,轉瞬千萬。庚子新冠之疫,初僅數人,旋即蔓延四海,民皆驚駭,然此非疫之變,乃人之誤判也。

四、學問與技藝之進

人學技術,常謂歲歲增進,然初學之時,進境緩慢,非天資鈍,乃知識累積未成體系。一旦得竅,則進步如水破堤,一日千里。故有學者初無所成,忽有一日,驚人於世,世謂其天賦異稟,殊不知此即漸積而驟發之效。

五、結論

人之思維,習於線性,未能洞悉倍增之勢,故於財利、技術、疫病、學問,皆或失之過低,或應對失措。今之世,萬物加速,人宜改思維,悟複利之理,察技術之變,預備未來之疾速發展,斯可與時並進,而立不敗之地矣。

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奇特之歷史軼事

奇特之歷史軼事一則,關乎牛津大學自西元一二六四年至一八二七年間,凡欲獲得文學碩士(Master of Arts)者,皆須發誓永不容許亨利・西蒙尼斯(Henry Symeonis)復和。此誓辭以拉丁文載之曰:「quod numquam consencient in reconciliationem Henrici Symeonis」,其存續歷時逾五百六十載。然則世人已久不知西蒙尼斯究竟何人,所犯何事,而仍矢志不赦,誠為千古之奇矣。

其事之由來已不可考,然至十七世紀初,即西元一六〇八年,世人已然茫然,無知此誓辭所指為何。時有名家考據之,僅於文中附註曰:「相傳亨利・西蒙尼斯偽稱為學士,以入外邦修道院」,但未引證據,亦未詳其事。此言猶今日有云:戈特弗里德・基爾希(Gottfried Kirch)於一六八〇年發現彗星時,或因酩酊不能操望遠鏡,或有其事,或無其事,然皆無可憑信也。

至西元一六五一年,有人提議刪除此誓,然大學當局拒絕之,未言其故。或因時人猶懷憤懟,或僅因誓辭已久,無人知其義,因循不革。於是大學學者續相詛咒,又歷二百載。

終於一八二七年,此誓竟被刪除,然當局未錄其故。或許是因西蒙尼斯之事已久,終得寬恕;或僅因其事已不可知,故覺刪除無妨。

此案之謎,至二十世紀初,英國史學家普爾(Reginald L. Poole)偶得之,乃始發掘其源。普爾查得舊籍,發現十二世紀時有「亨利・西蒙尼之子」者,遂考之,知其子孫於西元一二四三年尚居牛津,後或逃或逐,不復見矣。時牛津大學與英王亨利三世有隙,至一二六四年,王命大學許亨利返校,並赦其「因殺人而去者」,但仍須應審。然時大學已不承英王之令,遂於法規中加此誓,以明不赦之志。

然則,此事最終所成之諷刺者,大學誓言不赦之人,竟因此誓得以名傳後世,然其所害之人,則湮滅無聞矣。

是故,世間尚有許多類此之舊法,歷世不革。譬如美國加州昔日有法,強令民眾應召為民兵;密西根州亦曾禁人隨國歌起舞,皆今世所不適用者。又如英國「馬爾堡法」(Statute of Marlborough),立於一二六七年,其條文四仍存,曾議撤其二,然竟有人反對,亦可謂奇矣。

故吾人觀此,當思變革之要,毋庸為古法所囿,不知其義而仍固守之,當效一八二七年之人,敢於斷決,以革故鼎新也。

黃金衍生品或為未來金融危機之導火索

黃金衍生品或為未來金融危機之導火索。美國一機構已掌握鉅量實物黃金,相當於美國政府所報儲備之十一分之一。深憂黃金儲備之不透明,特別關注GLD股份之透明度不足,以及金條銀行或可操控黃金價格之隱患。

此外,中國或潛藏未公開之黃金儲備,此或可解釋近時瑞士黃金出口多趨美國,而中國購金驟停之異象。推測中國或刻意壓低金價,以秘藏積累黃金,冀於將來貨幣體系重構時,使黃金居於關鍵地位,奠定新金融秩序。

一、下一場金融危機或將圍繞黃金衍生品展開。 

二、對美國黃金儲備之真實程度及GLD持股透明度存疑。 

三、一美國神秘機構或正在大量囤積實物黃金,或顯示市場重大參與者之行動。 

四、大型銀行或可通過衍生品操縱黃金價格,此與歷來價格操縱醜聞如出一轍。 

五、疑中國持有巨量未披露之黃金儲備,且或有意於市面抑制金價,俟時機成熟再行公布。 

六、中國此舉乃長遠策略,以冀貨幣重置時能與美國匹敵,掌控經濟格局。 

七、實物黃金較紙黃金更具價值,呼籲對黃金儲備進行全面審計,應涵蓋金條編號、純度、重量、印記及所有權等細目。

蘇聯於一九三零年代之迅速工業化

 蘇聯於一九三零年代之迅速工業化,乃戰略規劃、重工業投資與農業集體化並行推進之結果。其中,費爾德曼模型the Fel'dman model、普列奧布拉任斯基之戰略Preobrazhensky's strategy以及強制農業集體化,皆為關鍵因素。

費爾德曼模型由經濟學家G.A.費爾德曼提出,其以數學方法闡明生產資料投資與消費之關係。該模型認為,將生產資料產出之大部分再投資於生產資料部門,可促資本迅速積累,而不必大幅削減消費。此理論成為史達林工業革命之理論基礎。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則主張,以重工業發展為國家發展之核心,並認為國有企業最終將吸納農業。他之理論強調社會化部門與農業部門之競爭,認為應運用農業剩餘來推動工業化。

強制農業集體化為蘇聯政府為籌資工業投資所採取之強硬手段。此政策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以確保農產品供應與出口收入。此舉促使大量農民遷徙至城市,進一步擴充工業勞動力,提升工業產出。然而,農業集體化導致農業生產劇減,饑荒肆虐,百萬農民因之喪生。

此等因素,結合蘇聯政府對資源之強力調配與嚴格執行之能力,使得蘇聯於一九三零年代取得驚人之工業增長。然此一工業化進程,亦付出重大社會與人道代價,深刻影響蘇聯國運與世界格局。

集體化對蘇聯農業與工業皆產生深遠影響。於農業方面,集體化初期,由於傳統耕作方式之破壞與牲畜之大量損失,農業生產一度衰退,然至一九三零年代末,農業生產復得恢復。然其對工業之影響尤為顯著。

集體化促成鄉村人口大量遷徙至城市,使工業就業與產出大增。此種遷徙對蘇聯之迅速工業化實為關鍵。自個體農業轉向集體農場,使農業盈餘得以動員,以資工業投資。然此種強制推行之措施,亦導致重大人道苦難與經濟低效。

蘇聯經濟計劃受費爾德曼(Fel'dman)模式之影響,該模式主張,重工業之投資可增強生產設備之能力,進而提高消費品之產出。此一理論部分實現,然由農業向工業之資源重新配置,加以計劃經濟之軟性預算約束,使工業產出與投資大幅成長。

然而,此舉亦致使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因政府優先發展工業,而忽視即時消費需求。此種經濟發展模式,雖促成蘇聯之工業化成就,卻亦伴隨嚴重之社會代價。

雅爾達會議,實為中國喪失滿洲之樞紐

 雅爾達會議,實為中國喪失滿洲之樞紐。公元一九四五年二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蘇聯領袖史達林於雅爾達會議密談,未徵蔣中正之允,即許以滿洲予蘇聯,換取其出兵對日。此舉於中國國土主權,影響深遠,且未經中國政府同意,遂成後患。

至同年七月之波茨坦會議,此議再獲確認,蘇聯遂依此協議進軍滿洲。蘇軍入滿,不僅奪取日軍軍備,更大力扶植中國共產黨,使其得以迅速擴張勢力,最終助其奪取天下。滿洲遂成共黨勝利之基石,蘇聯之介入,實為中共壯大之契機。

羅斯福此一決策,使中國深受其害,滿洲主權之喪失,間接導致國共內戰形勢逆轉。蘇軍進駐期間,掠奪資源,並將日軍所遺之重型武器轉交中共,助其裝備部隊,奠定日後戰略優勢。蔣中正政府雖極力反對,然因美蘇之默許,終無力阻止。

此外,蘇聯藉機將共產主義滲透中國東北,使該地成為中共革命之搖籃。斯大林深知,共產勢力若得立足滿洲,則全中國之政局終將逆轉。此計果然奏效,中共軍力日漸強盛,終使國府退守臺灣。

觀此,雅爾達會議之決策,不僅影響中國領土完整,亦改變中國政局,使共產黨最終勝出。此舉實為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之實例,亦為近代中國屈辱史之一頁。

美國之涉足,深影響中國內戰之結局。美國助蔣中正所率之國民政府,對戰局實有關鍵之作用。其財政資助、軍事援助與策略指導,皆助國民黨抗衡毛澤東所領之共軍。然而,美國遏制共產主義擴張之政策,亦生意料之外之影響。

財政支援,為戰爭關鍵因素。美國賜予國民政府鉅額貸款及援助,使其得以維持軍政運作,此助於戰初尤為重要。然而,美國亦要求國民黨推行政治與經濟改革,此與蔣氏威權統治方式每多牴觸。

軍事援助則包括武器、飛機及軍事顧問之提供。美國志願隊(即飛虎隊)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美援之力,終不足以逆轉內戰形勢,助國民黨取勝。

美國軍事顧問所提供之策略建議亦有影響。史迪威將軍致力於改革國軍與政府運作,然與蔣中正不和,終致二者關係緊張。美國政府遂決意以魏德邁將軍代史迪威,以求更有效地控制對國民政府之援助。

美國之遏制政策,亦生意外之效應。美國鼓吹普遍民主化,使共產黨得以宣揚毛澤東「新民主主義」之理念,稱中國需民主革命。此一論述,佐以美國未直接介入內戰,使共軍得勢,終致內戰勝利,改變中國歷史之進程。

歷史者,察今鑑往之道,利於世道之興衰,亦可裨益公義之弘揚。

 歷史者,察今鑑往之道,利於世道之興衰,亦可裨益公義之弘揚。觀古知今,乃人類行為、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之鑰,能使吾人明辨時勢,審時度勢,以應當代之變遷。

歷史之用,首在提供背景。正如「究往事,可知今事之不必如昔日。」察其來路,則能辨今日事理之根柢,通達人事之機微。此等歷史脈絡,實為明智決策與有效解難之要義。

再者,歷史能培養深思慎慮之才。觀史者必審證據,析解釋,成論據。此種才具,於今尤為寶貴,使人能洞察資訊,去偽存真,辨識偏見,能與人理性論議。「歷史之明察,須勤勉修習。」此功既成,則足以明辨時務,應對萬變之世情。

此外,歷史能啟發道德反思。考前賢所行,觀往事之得失,則可知人間義理,衡量善惡,汲取教訓。「歷史猶如明鏡,可使吾人自照其身。」此觀自可使人深省己行,審視自身價值,力行公義,踐履仁德。

總而言之,歷史為察今之利器,亦為共善之資糧。其可明時務,育才智,發仁心,使人曉世局,通人情,進而促成公道與仁愛之弘揚,實為治世修身不可或缺之學也。

婦人乘車,遂得自由之樂,獨立之權

 



自十九世紀末,婦人乘車,遂得自由之樂,獨立之權,並得倡導社會與政事之革新。自昔以來,世道嚴拘,女子困於閨閣,不得妄行,體弱氣衰,心志鬱悒。然車之興,遂破舊俗,使女子得恣行於野,健身寬懷,精神大振。

書有云:「乘車不僅使人怡然,且能啟人智慧。」(羅氏書卷三十九)此乃女子身心解放之證也。昔者,女子恆著裹足長裙,行步維艱,然今得乘車,身體舒展,心志亦開。此不獨利於個人,亦啟社會風潮,使天下女子皆得其利。

於是,車遂為女權之象徵。「奮起,女子!」之運動,正是借車以喻女子擺脫舊俗之囹圄。其時,華羅倫斯·華勒斯·波摩洛伊等女,多力爭騎車之權,且倡導改衣,棄裙而著燈籠褲,以適於騎行。(羅氏書卷五十)燈籠褲之制,輕便無拘,破長裙之弊,成女子解放之標誌。此不獨變更服飾,實乃風氣之大革,婦人遂得舒展自如,不復為舊禮所限。

又因車之盛行,諸婦共創騎車之社,設學館以授技,既習行車之術,亦論時政之事。莫布雷之騎車社,尤著聲名,提倡婦權,並倡理性之衣飾,以抗舊制。(羅氏書卷八十)由是,婦人非徒習技,亦得社交,議事而求進,實為時代之先聲。

且有女子,因車得游歷天下,閱世增識,如德弗拉·墨菲,遍歷諸洲,行萬里路。(羅氏書卷一百六十一)此舉不獨證女子能行遠方,亦示其有自立自強之能。昔者,女子安於家,罕得遠行,而今則乘車遨遊,視野開闊,世事洞明。此舉既破舊俗之束縛,亦示婦人能與男子比肩同行。

綜而言之,車之興,解女子之束縛,使之得身體之自由,精神之獨立,並開社會與政治之新章。十九世紀之末,車為婦人之革命,亦為時代之轉機,天下女子遂得獨立自主,行所欲行,不復為舊禮所囿,實為文明之進步也。


Revolutions: How Women Changed the World on Two Wheels

Hannah Ross 羅氏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美國鷄爪貴於鷄肉,遠銷中國利倍增

 美國鷄爪貴於鷄肉,遠銷中國利倍增

鷄爪者,美國幾視為棄物,然於中國則需甚殷。美國家禽暨蛋品出口理事會(USA Poultry & Egg Export Council,簡稱USAPEEC)稱,鷄爪於美國僅見於小眾市集,然中國食之遍地,且價更高於鷄肉。

美國鷄爪遠銷中國,市場龐大
美國自二〇一九年十一月重啟對華禽肉出口後,鷄爪輸華數量甚巨。USAPEEC謂,此現象猶如美國嗜鷄翼,價高於鷄身,實屬奇特。

鷄爪出口成財富泉源
美國鷄爪於華市甚受歡迎,使美國禽業大獲其利。USAPEEC稱,若無此市場,鷄爪唯售於副產品加工商,價僅數分銅,而輸華則均價每磅一元一角,盈收大增,悉歸業者所得。

鷄爪輸華價值較二〇一四年增六倍
二〇二一年首五月,美國鷄爪出口總量十萬五千公噸,總值約二億五千四百萬美元;而二〇一四年同期,輸出僅三萬一千公噸,值三千九百萬美元。

美國成中國鷄爪最大供應國
二〇二〇年,美輸華鷄爪逾二十萬一千公噸,創收四億六千萬美元,二〇二一年仍延續強勢,市占率達四成四。

美鷄體大,鷄爪尤受青睞
美鷄體型碩大,故其鷄爪於中國更具吸引力。USAPEEC稱,倘趨勢不變,二〇二一年鷄爪輸華價值或再創新高。

意料之外之需求
USAPEEC會長吉姆·桑默(Jim Sumner)曰:「吾等業界尋求重返中國市場,初衷乃為出口鷄爪,然未料中國市場之需求竟盛如此。」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致命的自負新篇?海耶克論人工智能與中央計劃

 

致命的自負新篇?海耶克論人工智能與中央計劃


若謂人工智能可蒐集完備資訊,從而使中央計劃成為可行,則海耶克氏必 vehemently 反對之。其核心論點,不僅在於資訊之,更在於其,以及資訊之生成與運用之道。茲述其或將如何應對:

一、知識之本質: 海耶克氏區分「科學」知識(事實與數據)與「特定時地之情境知識」。人工智能,縱使其最先進之形態,或可蒐集大量科學數據。然海耶克氏所強調者,乃個體所擁有之隱性、在地化、且瞬息萬變之知識,關乎其特定需求、偏好、資源與機遇。此類知識,縱使精巧如人工智能,亦難以編碼或擷取。其蘊藏於個體之行動、經驗與互動之中。譬如,吾人今日通勤之最佳路徑,蓋因當前路況而異——人工智能或有歷史數據,而吾人則有即時經驗。

二、市場之動態本質: 市場並非靜態之物,乃不斷演進之發現、適應與創新之過程。個體恆常應對變遷之情境,探索新途徑,並隨之調整其計劃。此動態過程,於其展開之際,即產生新資訊。人工智能,縱能捕捉市場現狀之一瞬,亦無法預測或解釋塑造市場未來之無數、不可預測之決策與互動。試圖進行中央計劃之舉措,將扼殺此動態過程。

三、激勵問題: 海耶克氏深知,個體受其自身利益所驅動。價格與利潤,乃強有力之激勵,引導個體有效利用資源,並回應消費者需求。中央計劃,縱有AI襄助,亦會移除此等激勵。若無獎賞,何人願創新?若無競爭驅動,生產者何以回應消費者偏好?海耶克氏或將論辯,AI驅動之計劃,必將導致效率低下與短缺,蓋其扭曲此等關鍵之激勵機制。

四、預測之侷限: 縱有完美資訊(海耶克氏以為不可能),預測人類行為亦極其複雜。人非完全理性之行動者,其有情感、偏見,以及不可預測之偏好。人工智能或能識別過往行為之模式,然其無法預測個體於任何情境下之作為。海耶克氏或將論辯,妄信人工智能可完美預測並控制人類行為,恰乃其所warn against 之「致命的自負」。

五、中央集權之風險: 海耶克氏深憂權力之集中。中央計劃,縱以人工智能施行,亦將賦予少數個體或演算法以莫大之權力。此權力極易被濫用,導致個人自由之喪失,甚或暴政。

簡而言之,海耶克氏或將論辯,使中央計劃無法奏效之根本問題——知識、動態性、激勵與預測——並非人工智能所能解決。人工智能或為強大之工具,然其無法取代自由市場之分散決策與價格機制。彼或將言,以為人工智能可使中央計劃奏效之信念,不過是舊「致命的自負」之新版本耳。



海耶克之觀點,於成本、價格、價值之基本定義外,更添精微之義,於考量市場經濟之複雜性時,尤見其重要。茲述其思想與此等概念之交匯:

成本:

  • 海耶克強調知識之分散: 海耶克氏以為,成本非僅客觀可計之數字,其受制於散布於無數市場個體間之龐大信息網絡。此等信息,包含資源之可得性、生產技術、消費者偏好等等,任何單一實體,縱為中央計劃者,亦無法盡窺全貌。
  • 對成本計算之影響: 此等分散之知識,使人難以甚或不可能準確計算「真實」之生產成本。成本隨時勢而變遷,此乃動態因素使然。

價格:

  • 價格乃信號: 海耶克氏以為,價格非僅賣者之索價,更乃傳遞市場內成本與價值信息之關鍵信號。價格反映無數個體之匯聚知識,簡要概括供需狀況。
  • 自由價格形成之重要性: 海耶克氏主張,價格必當容其隨市場力量自由波動。任何干預或控制價格之舉措,皆會扭曲信號,導致資源錯配及經濟效率低下。

價值:

  • 價值之主觀性: 海耶克氏力重價值之主觀性。價值並非內在於貨物或服務本身,而取決於個人之偏好與境況。一人視若珍寶者,他人或不以為然。
  • 價值經由交換而創造: 海耶克氏以為,價值乃經由自願交換而創造。個體自由交易貨物或服務,則雙方皆有所得,蓋其所得者,皆為其所重於所失者。此等交換,惟因個體之主觀價值觀不同,方有可能。

海耶克氏關於成本、價格、價值之主要洞見:

  • 知識問題: 海耶克氏之著述,凸顯經濟學中之根本知識問題。任何個體或中央權威,皆無法盡握所有信息,以做出最佳之經濟決策。
  • 市場之作用: 市場,以其分散決策及自由波動之價格,乃匯聚並利用分散知識之最有效機制。
  • 個人自由之重要性: 個人自由,於經濟效率及個人 liberty 而言,皆至關重要。人必當有自由,以其主觀價值觀及對市場信號之理解為基礎,做出自身之選擇。

總而言之, 海耶克氏之觀點,藉由強調分散知識之作用、價格之信號功能,以及價值之主觀性,豐富吾人對成本、價格、價值之理解。其論述闡明此等概念如何相互關聯,及其在自由市場中之相互作用,如何促進經濟效率與社會福祉。

海耶克《致命的自負》要旨析論

 

海耶克《致命的自負》要旨析論

海耶克氏之《致命的自負》,洞見迭出,發聵振聾。其書立論之精,析理之透,足令世人深思。今試撮其要旨,略陳梗概,以饗讀者。

夫文明之肇建,非由人為設計,乃由冥冥中之天道運化而成。海耶克氏謂之「擴展秩序」,此秩序非刻意雕琢,乃由吾人恪守傳統道德規範,雖或有不喜,亦不得不從。此秩序,即所謂「資本主義」,其生成也,非人所能預料,亦非人所能掌控,乃自然演進之結果也。

而社會主義者,於資源之生成與運用之道,則昧然不察。彼輩以為,中央統籌,可與市場生產相頡頏,甚或凌駕其上,海耶克氏則以為謬誤至極。蓋市場之奧妙,在於其能聚散布於萬民之知識,而中央計劃,則徒託空言,終難奏效。

人之本能,趨於小群體之私利,而道德之作用,則在於使人能與陌路之人相協作,共處於「擴展秩序」之中。道德者,乃聯結本能與理性之橋梁也。

道德之演進,乃文化之演進。善於與外人互通有無之群體,其道德亦隨之演進,此乃物競天擇之理,非人力所能為也。人之學習,亦先於其洞見。

自由之起源,源於個人之避暴求安。私有財產、正義、自由,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貿易之發生,早於農耕。貿易能促進合作,鼓勵專精,亦能使城鎮興盛。推動社會進步者,非僅僅是統治者之號令,亦有賴於民間自下而上之努力。

啟蒙運動過度強調理性,有時竟至棄置有用之傳統,而代之以謬誤之理性設計。智識之士,往往高估智力之作用,以為凡事皆可由人為設計,而忽略了自然演化之力量。

凡人妄圖以理性設計並控制社會,此乃「致命的自負」。複雜之社會系統,非人力所能盡窺其奧,亦非人力所能盡控其變。

貿易與貨幣之世界,玄妙莫測。貿易,其益處往往為人所誤解,然其確實能利及所有參與者。價格,乃市場之重要信號。貨幣、利息、金融,則常因其複雜難解,而為人所畏懼。

語言亦常為人所濫用,以達其私。諸如「社會」、「自由」、「資本主義」等詞彙,其義多歧,往往令人莫衷一是。

海耶克氏以為,人口之增長,若由生產力提升所帶動,則不足為慮。科技之進步,終能解決資源之限制。

海耶克氏強調,自發秩序至關重要,政府干預則應有所限制,尊重傳統亦不可或缺。此皆所以增進繁榮與自由之道也。至於中央計劃,則其弊甚大,蓋其妄圖以人力掌控複雜之社會系統,終將事與願違。

宗教亦有其社會價值。縱然無神,亦當造神。宗教之盛行,正可見其能以故事、信仰,乃至迷信,引導個人做出有利於群體之選擇。

道德之來源,或非如理性主義者所言,乃由人所創造,而更有可能是源於吾人所無法理解之過程。

海耶克氏亦能理解,何以有司鐸,明知其所傳之教義或有可疑之處,而仍諄諄教誨。蓋其深知,信仰之重要,乃在於維持社會秩序與道德。

能促進群體福祉之宗教,方能長久流傳。猶太教即其一例。反之,若有宗教,其教義有損於私產與家庭,則終將為時代所淘汰。

海耶克氏力主,吾人今日之繁榮,非由理性設計而來,乃由歷代演進之制度所成就。故吾人應當信任此等制度,而非科學家、空想家,乃至江湖術士之妄言。

海耶克氏之論述,其精闢處,足以發人深省。其書,實乃不可多得之佳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