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巴克(Rogers Brubaker)理論析暹羅華人歷史變遷
布魯巴克之理論,洞悉「民族少數」(National Minority)、「民族國家」(Nationalizing State)與「外部民族家園」 (External National Homeland)」三者之互動關係,為吾人理解民族主義,尤涉身處異邦之族群者,提供一精闢框架。今以暹羅(泰國)華人為例,申論此理論於解析華人在暹羅歷史變遷之應用。
一、十六至十八世紀:早期定居與共存
- 民族少數: 華人移民,多為商賈,始抵暹羅。彼輩保存其華人認同、語言及習俗,於暹羅社會中形成獨特社群。
- 民族國家: 暹羅王國雖因華商之經濟貢獻而歡迎之,然仍堅守其泰族認同及政治掌控。
- 外部民族家園: 明清兩朝之中國,乃此等早期華人定居者之故鄉。彼輩與中國保持家族及文化聯繫,然其重心則在暹羅之生活與機遇。
關係動態:
- 少數對國家: 此乃一段相對和平共存之時期,暹羅國得益於華商之貿易,而華人社群亦享經濟機遇。
- 少數對家園: 與中國保持強固之文化及家族聯繫,然直接之政治參與有限。
- 國家對家園: 暹羅與中國維持外交及貿易關係,在暹羅之華人社群往往促進此等交流。
二、十九世紀:移民增加與日增之緊張
- 民族少數: 受中國經濟困頓與動盪所驅使,華人移居暹羅者劇增。華人社群之規模與經濟影響力日增,遂於暹羅經濟之特定領域居於主導地位。
- 民族國家: 暹羅國面對西方殖民列強日增之壓力,遂致力於鞏固其民族認同,並對其多元人口(包括華人)施行更嚴格之掌控。
- 外部民族家園: 中國為內亂外患所困,已無力直接支持或保護其散居之社群。
關係動態:
- 少數對國家: 經濟競爭、對華人秘密会社之憂慮,以及暹羅國欲對華人社群施行更嚴格掌控之舉措,皆導致緊張與衝突日增。
- 少數對家園: 雖文化及家族聯繫依然強固,然衰弱之中國所能提供予在暹羅華人之實際支持減少。
- 國家對家園: 暹羅與中國之關係複雜且不斷演變,在暹羅之華人社群遂成此等互動之一因素。
三、二十世紀:融合與轉變之認同
- 民族少數: 在泰華人漸漸融入泰國社會,多採用泰人之姓名、語言及習俗。然,華裔之傳統及認同依然存在,尤於年長世代及特定社群中。
- 民族國家: 泰國國雖推廣泰族民族主義,然亦日漸認同華人社群之貢獻,並對民族認同採取更具包容性之方法。
- 外部民族家園: 中國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成為部分泰華人(尤具左傾思想者)之焦點。然,隨著全球化及區域整合之發展,重心遂轉向在地及區域認同。
關係動態:
- 少數對國家: 融合與持續之獨特性並存,泰國國認同華人社群之貢獻,同時亦推廣更廣泛之泰族認同。
- 少數對家園: 雖與中國之文化及經濟聯繫依然重要,然多數泰華人之重心,則轉向彼輩在泰國之生活與認同。
- 國家對家園: 泰國與中國維持外交及經濟關係,泰華社群於此等互動中扮演一定角色。
四、二十一世紀:混合認同與跨國聯繫
- 民族少數: 泰華人益發認同自身為泰國國民,同時亦保存其華裔傳統。混合認同更為常見,融合泰、華文化元素。
- 民族國家: 泰國國擁抱多元文化,並認同包括泰華人在內之多元族群對泰國社會之貢獻。
- 外部民族家園: 中國崛起為全球強權,重新激發部分泰華人對中國文化及語言之興趣,而其他人士則關注區域及全球聯繫。
關係動態:
- 少數對國家: 融合與接納,泰華人積極參與泰國社會之各個層面,同時亦維持與其傳統之聯繫。
- 少數對家園: 複雜且不斷演變之關係,部分泰華人與中國保持強固聯繫,而其他人士則關注在地及全球聯繫。
- 國家對家園: 泰國與中國維持強固之外交及經濟聯繫,泰華社群則作為兩國間之橋樑。
結論:
布魯巴克之理論提供一有用框架,以理解泰國華人歷史變遷中之經驗與認同。歷經數世紀,華人社群已由一獨特民族少數,演變為更融合且具混合性之群體,同時亦維持與其華裔傳統之聯繫,並在泰國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華人社群、泰國國及作為外部民族家園之中國三者間之互動,塑造了泰國華人之歷史,並持續影響彼輩今日之經驗。
布魯巴克理論之動態關係
布魯巴克 (Rogers Brubaker) 的「民族少數 (National Minority)」、「民族國家 (Nationalizing State)」與「外部民族家園 (External National Homeland)」理論,強調三者之間互動關係之複雜性與動態性。以下列出所有可能之動態關係:
1. 民族少數 (Minority) 與民族國家 (State)
- 衝突 (Conflict): 民族少數之文化、語言、宗教等與民族國家之主流文化相異,導致衝突。例如,語言權、教育權、政治參與權等。
- 緊張 (Tension): 民族國家之 национальне будівництво 政策,可能排斥或邊緣化民族少數,造成緊張關係。
- 歧視 (Discrimination): 民族少數可能因其族群身份而遭受歧視,例如在就業、教育、居住等方面。
- 融合 (Integration): 民族少數融入民族國家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例如學習主流語言、參與政治、認同國家文化。
- 合作 (Cooperation): 民族少數與民族國家在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
- 調和 (Accommodation): 民族國家調整政策,以 accommodate 民族少數之需求,例如設立雙語學校、保障少數族群權益。
2. 民族少數 (Minority) 與外部民族家園 (Homeland)
- 文化聯繫 (Cultural Ties): 民族少數與外部民族家園保持文化、語言、宗教、習俗等聯繫。
- 經濟聯繫 (Economic Ties): 民族少數與外部民族家園在貿易、投資、 Remittances 等方面有經濟往來。
- 政治聯繫 (Political Ties): 民族少數可能尋求外部民族家園之政治支持,例如在國際場合為其發聲。
- 認同 (Identification): 民族少數對外部民族家園產生認同感,例如認為自己是該民族之一部分。
- 支持 (Support): 外部民族家園可能在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支持民族少數。
- 影響 (Influence): 外部民族家園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可能影響民族少數之認同與行為。
3. 民族國家 (State) 與外部民族家園 (Homeland)
- 外交關係 (Diplomatic Relations): 兩國之間之外交、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經濟合作 (Economic Cooperation): 兩國在貿易、投資、技術轉讓等方面合作。
- 政治競爭 (Political Competition): 兩國在國際事務、地緣政治等方面存在競爭關係。
- 文化交流 (Cultural Exchange): 兩國在文化、教育、藝術等方面交流。
- 衝突 (Conflict): 兩國可能因領土、資源、意識形態等問題發生衝突。
- 影響 (Influence): 兩國互相影響,例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總結
以上列出之動態關係並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交織、影響。在具體情境中,三者之互動關係可能呈現多種面向,例如民族少數同時與民族國家存在緊張關係,又與外部民族家園保持文化聯繫。布魯巴克之理論強調,吾人需要綜合考量此等複雜關係,方能深入理解民族問題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