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長的有品質人生,比一味延命更值得追求》
在醫療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全球社會仍執迷於「活得越久越好」的錯誤觀念。然而,延長生命年歲不等於延續生命的尊嚴與品質。一個又一個臨終病人在病床上被插滿管線、痛苦呻吟,這不是現代醫學的勝利,而是人性與制度的敗筆。
曾是醫師多年的畢柳鶯,親眼見證無數人在醫療機器下苟延殘喘,包括她自己的母親。她的母親罹患小腦萎縮症、長期臥床、無法自主進食與如廁,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選擇以「斷食善終」結束人生。這是一種體面的選擇,一種真正的尊嚴死。
這個案例與中村仁一醫師在《大往生》中提出的理念相互呼應。中村醫師主張「自然死」勝過「醫療死」,並指出過度治療往往導致「延長死亡的痛苦」,而非提升生命的品質。他以醫者之眼與人的本質,揭露現代醫療如何從「救命」變質為「拖命」。
我們必須誠實地問自己:活到100歲真的比較幸福嗎?還是活到85歲,卻活得有選擇、有品質、有尊嚴更好?人不是機器,生命的價值不該以歲月長短來衡量,而應以「自己是否能選擇人生的終點方式」為標準。
尤其是如今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全球,第一批退休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更應帶頭推動這場價值觀的改革。他們擁有數量與經濟影響力,是選舉結果的關鍵群體。如果他們開始要求「尊嚴死」、「自然終」、「善終法案」進入公共議題,便可能改變醫療資源的分配、保險政策、甚至法律制度。
該行動的下一步是什麼?
停止唯壽命論的政策:不再以平均壽命作為醫療與社福制度的成功指標。
推動「善終教育」:讓大眾理解死亡不是失敗,而是一種人生功課的完成。
立法保障自然死的權利:如安樂死、生前意願書的合法效力。
在選舉中表態:讓候選人知道,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與自主死亡權,是選民關心的核心議題。
不是「什麼都不做」才叫孝順,而是「尊重長者的選擇」才是真正的愛。
讓我們拋開對死亡的恐懼,正視「活得好」比「活得久」更重要。願下一場選舉,不再只討論經濟與安全,而是討論人如何有尊嚴地活、有選擇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