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哎呀,天啊。又一個爛攤子。

 

哎呀,天啊。又一個爛攤子。


嗯,瞧瞧。最近新聞可真多,是不是?好像你一轉身,就有人把事情搞砸了。然後又有人想掩蓋。然後我們這些納稅人,就得為此買單。我想,這也算是一種光榮的傳統吧。


你知道,我在這世上待了一段時間,也見過不少荒唐事。但這個來自英國的故事,它就是…它就是把所有麵包都吃了。或者說,是一整罐麵包。它應有盡有:一個巨大的錯誤、一次絕望的掩蓋、還有一個讓清醒的人都會暈倒的天價。而且還有生命。別忘了那些生命。

顯然,早在2022年2月,英國軍方有個聰明蛋,正試圖幫助那些曾與他們合作的阿富汗人。我想,出發點是好的。但隨後,這位天才,這位數位大師,決定發送一封電子郵件。這可不是普通的電子郵件,你要知道。這是一封從他私人帳戶發出的電子郵件。現在,誰會用私人電子郵件處理官方政府事務?我是說,真的。我奶奶都知道這不行,而她還以為網路是種花俏的電話呢。

總之,這位老兄,他以為自己只是發送一份包含150個名字的小清單給同事。結果呢,他竟然附上了一個包含33,000人敏感資訊的完整資料庫!姓名、電子郵件、地址、電話,應有盡有。而最搞笑的是什麼?他還發給了…嗯,發給了一些不該收到的人。那些,說實話,並非阿富汗人逃離的那個政權的朋友。這就像把雞舍的鑰匙,連同所有雞的詳細清單,都交給了狐狸一樣。你可能會覺得,一個職業軍人應該知道如何附上一個檔案吧。或者說,至少…不要透過Gmail發送絕密資訊。常識,各位。它現在已經不那麼常識了。

所以,消息傳出來,說這份清單正在流傳。當然不是馬上。政府的齒輪轉動得很慢,即使在人命關天的時候也是如此。直到2023年8月,才有人終於注意到。然後,當有惡棍威脅要在臉書上公開所有資訊時,突然所有人才清醒過來。

他們怎麼辦?他們發起了「紅寶石行動」(Operation Rubific)。聽起來很官方,是不是?很戲劇化。它包括秘密撤離一些阿富汗人,告訴他們基本上是逃命到鄰國,然後英國人會去接他們。就像一部B級片,只是真實的人。而那33,000人中的大部分呢?嗯,他們就被留下來,正如報導所說,自己「自生自滅」。因為,你知道,你不可能救所有人。尤其當最初的問題是某人連「發送給一人」和「發送給所有人,包括壞人」都分不清的時候。

但是「紅寶石行動」不只是秘密撤離。哦不。畢竟這是政府嘛。他們還得請律師。他們去法院,弄到了一份所謂的「超級禁制令」(super-injunction)。現在,我聽過禁制令。你不能談論某件事。但「超級」禁制令?你連禁制令本身的存在都不能提!這就像你想把大象藏在電話亭裡,在門上貼個小貼紙寫著「這裡沒有大象」,然後告訴大家連貼紙都不能提一樣。這些東西通常只持續幾個月。這次呢?兩年。兩年的沉默。當然,都是用我們的錢。因為秘密可不便宜。

終於,一位來自《泰晤士報》的執著記者說:「夠了!」法官也同意了。噗!秘密揭開了。然後呢?國防大臣道歉了。說那個涉事士兵已經「調職」了。沒有被解僱。沒有受到紀律處分。只是…換了個地方。而那個總指揮的將軍呢?仍然得到首相的充分信任。沒有人被指責。沒有人承擔責任。典型的。這就像烤箱著火了,你卻不換新的烤箱,只是把它移到另一個櫃檯,然後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

結果,這件事在當時的保守黨政府內部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他們為了解決這個巨大的爛攤子,爭論要花多少錢——最終敲定了一個驚人的60億英鎊。六十億英鎊!只為了清理一個白癡的電子郵件。他們還爭論誰該買單,以及這些阿富汗人是否真的處於危險之中。一位部長,一位退伍軍人,顯然使用了「情感勒索」來勸說當時的首相里希·蘇納克繼續進行救援。政府裡還有「情感勒索」。我震驚了。真的。

所以,他們向大約5,400人發出了邀請函,加上家屬總共膨脹到近24,000人。現在都在英國了。而且花費了數十億。與此同時,在阿富汗,塔利班據稱也拿到了這份名單,並一直在「追捕」這些人。報告顯示,那份洩漏名單上的200多人已經被塔利班殺害了。兩百人。就因為有人按錯了按鈕。

你知道,這真讓人深思。關於人們在工作中犯的所有小錯誤。打翻咖啡。忘記發送電子郵件。但你聽到這個故事,它真的讓你看清了事情的輕重。一個小小的點擊。兩百條生命。數萬人流離失所。六十億英鎊。所有這些,都只是為了清理一個本可以用一點常識避免的錯誤,或許,只是或許,一個能教導人們如何發送電子郵件而不至於意外引發國際事件的IT部門。這就是…嗯,這就是如此的,非常,非常英國,不是嗎?搞砸了,花錢掩蓋,然後希望沒人注意到。而我們,公眾,卻要為此買單。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