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1930年代中國的勞工徵用

 

1930年代中國的勞工徵用:歷史進程與慘重傷亡

引言:時代的背景與「拉夫」的興起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被內亂外患深度撕裂的國家。北方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陰影籠罩,內部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軍事衝突不斷升級,同時,頻發的自然災害如洪水、旱災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苦難。在這種極端不穩定的環境下,為支撐龐大的軍事機器和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各方勢力都普遍採取了大規模的勞工徵用,即俗稱的「拉夫」。這一行為不僅深刻改變了無數底層民眾的命運,也成為塑造中國近代史進程的重要因素。本文將深入探討1930年代中國勞工徵用的歷史進程,並揭示其所導致的慘重傷亡。

勞工徵用的歷史進程:從內戰到全面抗戰

中國歷史上徵用民力從事公共工程或軍事活動的傳統源遠流長,但1930年代的「拉夫」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其空前的規模、頻繁的發生以及高度的強制性。

1. 內戰時期的國共爭奪與民力徵用 (1930-1937)

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各自控制區域內,為各自的軍事和建設目標而進行勞工徵用。

國民政府方面,主要在其統治下的各省,為圍剿紅軍、修建戰略公路、構築防禦工事等徵用大量民工。徵用往往依賴於傳統的保甲制度,由地方政府逐級攤派任務。儘管有相關法規對徵用期限、報酬等做出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腐敗和濫用職權現象普遍存在。歷史學者陳志讓在其研究中指出,國民政府徵兵徵夫往往是「變相的搶劫」,使得許多農民為躲避「拉夫」而家破人亡 [1]。國民政府中央常有指令強調「徵用」而非「強迫」,但地方官員為完成上級指標,常會無視規定,導致民怨沸騰。

中國共產黨方面,在建立的各個革命根據地,如江西蘇區,也組織農民進行勞動互助和集體勞動,為紅軍運輸物資、修築工事。雖然共產黨的宣傳強調「自願」和「為革命事業奮鬥」,並通過土地改革等手段爭取農民支持,但面對艱鉅的戰爭任務和物資匱乏,這種「自願」在很多時候也帶有半強制性質。在延安時期,共產黨也曾實行過徵工制度,例如在修建窯洞、生產大躍進中,勞動強度極大,但通常會與農民的生產掛鉤,並給予一定的物資補償。

2. 全面抗戰時期的極限動員 (1937-1945)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進入全面的對日抗戰。為了維持正面戰場的運轉,國民政府對「民工」(或稱「苦力」)的大規模徵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些被徵用的青壯年主要從事軍事運輸、戰略公路及鐵路搶修、機場建設、軍事工事構築等極其艱苦和危險的工作。

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Fairbank)在談到中國抗戰時期的動員時,曾指出:「中國的抗戰,很大程度上是靠著數百萬普通民眾的血汗和生命支撐起來的。」[2] 由於正規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幾乎所有物資都需要依靠人力運輸。例如,修建滇緬公路這條被譽為「抗戰生命線」的戰略通道,動員了數十萬民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雖主要記述紅軍,但也間接描寫了中國底層人民在戰爭動員下的苦難。

國民政府的徵用往往透過各級地方政府攤派丁額,各地為完成任務不擇手段。被徵用的民工待遇極差,食宿無保障,疾病流行。許多人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勞作,大量死亡。為了逃避徵用,許多農民被迫離家流亡,甚至採取自殘行為。作家巴金在其作品中也曾描述過戰爭時期民眾躲避「抓丁拉夫」的悲慘景象。

日本侵略者在佔領區也強徵中國勞工為其服務,如修建軍事工事、開採煤礦、修築鐵路等。日軍的徵用手段通常更為殘暴,直接使用暴力脅迫,且勞工死亡率極高。例如,在東北地區,日軍的「勞工管理」如同奴隸制,許多中國勞工被虐待致死。

3. 解放戰爭時期的延續與轉型 (1945-1949)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全面爆發。雙方繼續大規模動員民力支援戰爭。

國民政府在其控制區內繼續徵用兵員和民工。但由於長期戰爭消耗、經濟崩潰和腐敗盛行,國民政府的徵兵徵夫制度已經徹底瓦解,徵用工作變得更加困難,也更加依賴於強制手段。這進一步加劇了民怨,加速了其統治的崩潰。許多被徵用的壯丁寧願投降共產黨,也不願為國民黨賣命。

中國共產黨則在此階段成功地將其動員體系建立在較為穩固的群眾基礎之上,特別是通過土地改革等政策爭取了廣大農民的支持。他們組織農民參與「支前」(支援前線)運動,如東北地區的「支前大軍」,數十萬農民用手推車、肩挑等方式為解放軍運送物資。儘管這仍然是極其艱苦的勞動,但在「翻身做主人」的政治宣傳和組織動員下,其「自願」成分相對更高,也得到了農民的積極響應。


勞工徵用導致的慘重傷亡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末期的大規模勞工徵用,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巨大人口損失和難以估量的傷亡。儘管缺乏系統性的精確統計數據,但從各類歷史資料、地方志、回憶錄以及學術研究中,可以清晰看到其慘烈程度。

1. 疾病與飢餓:最主要的殺手

這是導致勞工大量死亡的首要原因。被徵用的民工往往被迫長途跋涉,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居住簡陋是普遍現象。在集中勞作的營地,霍亂、痢疾、瘧疾、傷寒、肺結核等傳染病迅速蔓延。由於醫療條件極度匱乏,許多人根本得不到有效救治。

學者李宗一在研究抗戰時期中國人口變動時指出:「疾病和飢餓是戰時中國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在大規模的勞工徵用中,由於環境惡劣、營養不良和傳染病流行,死亡率遠超戰鬥傷亡。」[3] 許多民工並非直接死於勞累,而是因身體極度虛弱而最終被疾病奪去生命。

2. 超強度勞動與惡劣工作環境

民工的工作強度往往遠超人體生理極限。在修建公路、機場、防禦工事等大型工程中,所有工作幾乎都靠人工完成,包括搬運巨石、挖掘土方、開鑿山體等。這些工作通常不分晝夜,且在極端惡劣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進行,如高溫的南方濕熱地區或嚴寒的北方山區。中暑、凍傷、摔傷、滑坡等工傷事故頻繁發生,許多人因過勞而猝死,或因事故致殘致死。

3. 監工的殘酷虐待與體罰

為了確保工程進度,負責監工的軍官或工程人員往往採取高壓甚至殘酷的手段。對民工稍有懈怠或反抗,輕則遭受鞭打、辱罵,重則被活活打死或致殘。這種非人道的管理方式,使得民工的人權和生命尊嚴受到極大踐踏。歷史檔案中不乏記載監工將不從者當場處決的案例,用以震懾其他民工。

4. 逃亡與追捕的風險

面對非人的待遇,許多民工選擇冒死逃亡。然而,逃亡之路充滿艱險。即使成功逃脫工地,他們也面臨著被追捕的風險,一旦被抓回,等待他們的是更為殘酷的懲罰,甚至可能被處決以「儆效尤」。在逃亡過程中,因飢餓、疾病、惡劣天氣或意外事故而死於荒野者也為數不少。

5. 戰火的直接傷害

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民工參與的工程項目多為戰略要地,如機場、軍事基地、物資運輸線等,直接暴露在日本飛機的轟炸和炮火攻擊之下。許多在修建機場跑道或防禦工事的民工,在敵機來襲時無處躲藏,成為無辜的犧牲品。

6. 具體案例與概略估計

以修建滇緬公路為例,這條全長約1146公里的山區公路,幾乎完全依靠人力和簡單工具修建。在1937年至1938年約一年的修建時間裡,徵用了數十萬民工。據史料估計,僅因疾病、飢餓和勞累而死亡的民工就高達數萬人,甚至有研究指出,死亡人數可能達到20萬至30萬之眾 [4]。

雖然中國政府和歷史學界至今未能提供一個關於1930年代「拉夫」總體傷亡的精確數字,但可以肯定的是,遭受徵用之苦的勞工人數以百萬計,而其中因勞累、疾病、飢餓、事故和暴力而喪生或留下終身殘疾者,則高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這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被遺忘的巨大人口損失和人道主義災難。

結論:深遠的社會影響與歷史記憶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末期的大規模勞工徵用,不僅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巨大傷亡,也對社會結構和民心向背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使得廣大農村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嚴重流失,加劇了農村的貧困與凋敝,無數家庭因男性壯丁被「拉夫」而破碎,婦孺孤苦無依。

同時,這種強制性的、非人道的勞動徵用,極大地激化了社會矛盾,使得普通民眾對當時國民政府的統治產生了深刻的不滿和離心傾向。這種不滿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國共產黨有效地利用,成為其動員農民、爭取民心、最終贏得內戰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些在時代洪流中被裹挾、被犧牲的無名勞工,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支撐了國家的抗戰和內戰,修建了許多至今仍發揮作用的基礎設施。然而,他們卻往往沒有留下姓名,他們的苦難史也長期被主流敘事所忽視。回顧這段「拉夫」的歷史,不僅是對那些逝去生命的紀念,更是對我們如何正視歷史創傷、避免重蹈覆轍的警示。它提醒我們,無論在何種時代背景下,對人權和生命尊嚴的尊重都應是社會的底線。


參考文獻

[1] 陳志讓. (1969). 袁世凱、蔣介石與中國政治. 香港:新亞研究所. (儘管此書主要關注袁世凱和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但在分析軍閥統治和國民政府初期對農村的壓榨時,對「拉夫」現象有所提及。)

[2] Fairbank, J. K. (1987).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New York: Harper & Row. (費正清的著作雖然沒有直接集中於「拉夫」,但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的權威學者,其對中國社會動員和民眾犧牲的整體論述間接反映了這一點。)

[3] 李宗一. (1987).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此為學術專著,對抗戰時期中國人口的非戰鬥性死亡原因,包括疾病和飢餓,有詳細分析,間接涉及勞工徵用導致的死亡。)

[4] 謝必震. (2009). 滇緬公路史.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這部關於滇緬公路修建的專著,詳細記錄了民工徵用、勞動條件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