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福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福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無可避免的重擔:為何稅收對最貧困者衝擊最大,以及福利的隱藏成本

 

無可避免的重擔:為何稅收對最貧困者衝擊最大,以及福利的隱藏成本


這是一個經常被政治言論掩蓋的嚴峻現實:在現代經濟中,最貧困的肩膀承受著總體稅收的巨大負擔。英國的稅收結構,遠非一個真正重新分配財富的累進體系,當考慮所有稅費時,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最低收入者將其收入的驚人百分比上繳給國庫。而龐大而複雜的社會福利機器,儘管表面上旨在減輕貧困,卻被一些人指責為僅僅維持其自身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從根本上提升其聲稱服務的對象。

最近的分析,特別是那些引用國家統計局(ONS)數據的分析,描繪了一幅清醒的圖景。英國最貧困的10%家庭,其總收入中近一半——這個數字在不同時期徘徊甚至超過了43%,在最近幾年甚至高達48%——被各種稅收吞噬。這遠遠高於最富有家庭所繳納的比例,他們通常只將其龐大收入的一小部分用於稅收。

在一個具有累進所得稅級別的體系中,這怎麼可能呢?答案在於累退稅的隱性性質。儘管所得稅本身的結構是從高收入者那裡徵收更多,但增值稅 (VAT)地方議會稅 (Council Tax) 以及各種必需品關稅等稅種對可支配收入較少的人影響更大。你越窮,你就必須將更大比例的收入花在基本商品和服務上,而所有這些都需繳納增值稅。同樣,對財產徵收的地方議會稅,對低收入家庭預算的消耗通常遠大於對富裕房主的消耗。這些間接稅,實質上對那些最無力承受的人施加了更重的負擔,抵消了直接稅中的大部分累進性。

這就造成了一個持久的貧困陷阱,即僅僅是生活和消費的行為,就會在任何真正實現財務穩定之前,耗盡低收入者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除了這種複雜的動態之外,還有龐大的社會福利體系以及分配給各種公共支出項目和補貼的數十億英鎊的作用。儘管其崇高目標是提供安全網和減輕困境,但越來越多的批評者認為,其實際應用往往未能達到其既定目標。人們擔心的是,這個機構內部的巨大行政成本、官僚層級以及所僱用的官員和社會工作者的龐大人數,吸收了很大一部分撥款。

從這個角度來看,該系統並非賦予個人擺脫貧困循環和實現社會流動性的能力,而是無意中造成了永久性的依賴。它變成了一個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主要受益者是行政人員和參與服務交付的人員,而不是預期受益者在他們的生活中看到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觀點並非不應提供援助,而是認為當前模式可能更有效地讓人民保持在福利狀態中,讓官員保持在就業狀態中,而不是真正地將貧困者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這引發了關於福利改革努力的真正有效性的關鍵問題,以及重點究竟是真正促進獨立和經濟參與,還是僅僅管理貧困。如果目標是解除不成比例地影響窮人的稅務負擔,並真正賦予個人權力,那麼對我們的稅收戰略和社會支持方法進行根本性反思可能早就該進行了。無可避免的真相是,對於許多人來說,無論貧富,稅收都是一股不可動搖的力量——但對於最脆弱的人來說,它的束縛要緊得多,而所謂的安全網卻未能提供真正的逃離。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聖賢粥策與今世弊政:英倫難民之處境遠遜華夏古賢

聖賢粥策與今世弊政:英倫難民之處境遠遜華夏古賢

昔者,大清饑荒,設粥廠以濟。其地擇城郭之外,所施之粥,質素粗陋,或稀薄如水,或混以沙粒。此非苛政,乃不得已而為之,蓋因糧食匱乏,欲救民於倒懸也。吾輩嘗論及,此舉實為篩選之術。唯飢饉困頓、瀕死之人,方肯忍此劣食以求生。此所以保有限之資,不為濫用,而專濟老幼病弱者也。雖曰殘酷,然於危難之際,實能拯萬民於水火,且維社會之序。


時移世易,二百載光陰荏苒,英倫處難民,其情與大清迥異。近聞英府之策,實見其弊政與奢靡,對比古賢之智,令人唏噓。

夫赫德斯菲爾德學舍一事,足為明證。此舍本為學子所築,上乘精雅。英府斥七百萬鎊巨資賃之,欲容七百難民。然竟空置逾年,耗費國家財帑,而無所用。此等弊政與失誤,不亞於其他大型工程之敗,足見籌劃之怠,統理之亂。當此急需安頓之際,良舍空置,卻又廣開客棧以容難民,此與古人善用寸土寸金之理,背道而馳也。

更甚者,其所施之恩,與受者之求,亦令人深思。聞有官署行問卷於難民,詢其食宿之適。竟有難民怨居室無煙,或嫌英食難嚥,求米飯而非豆羹,復欲遷居親族之近。此等微末之求,固非無可憫之處,然對照英倫本土無家可歸之民,或為國捐軀之退役軍人,其境遇之困,卻鮮聞有如此體察與照顧者,是何等不公哉!


清代粥政,雖簡陋而務實,深諳資財有限,人性複雜。劣粥之設,實乃告誡受者,身處逆境,當知自力,且使有限之糧,精準救濟最困苦者。其旨不在口腹之欲,而在續命活人。

反觀今之英倫,其狀可謂財廣而用失其道。斥巨資於虛設之所,而未能有效安置;待客之禮,似逾乎其本分之急。古之聖賢,面對大饑,以寸米千金之心,精算至微,務使粒粒皆能救命。今之英倫,雖享萬國之富,其運作之失序,策略之不明,乃至輿論之紛擾,皆與古人務實濟世之智相去甚遠。

誠然,時局不同,然治世救難之本,古今無異。清之劣粥,雖其法樸野,然深含審時度勢、精打細算之理。今之英倫,縱有高科技與巨萬之財,或可從古人治水之策,省思其民生之艱,而善用其資,務使所施之恩,皆能精准有效,方不負其國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