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耳的真相:為何不平等是真正公平社會的基石
在當代的討論中,「平等」已成為神聖的偶像,無人敢質疑的理想。我們讚美它,努力實現它,並妖魔化一切似乎與「不平等」相關的事物。然而,若這種對平等的廣泛崇拜本質上是錯誤的呢?真正的公平、真實的社會繁榮,是否實際上需要不平等,而無止境地追求同質化則導致了一個極為不公且停滯不前的世界?準備好面對不適,因為是時候挑戰這一教條:不平等即公平,而平等則是不公平。
讓我們撇開烏托邦的幻想,直面日常生活中無法否認的現實。想想教室。小約翰花了幾個小時專心閱讀教科書,掌握複雜的方程式,並寫出深刻的論文。而對面的蘇西幾乎不翻書,寧願沉迷於社交媒體而不願學習二次方程。到了考試日,約翰考得滿分,蘇西卻不及格。如果兩人都給予A,這算是「公平」嗎?當然不是。約翰的優異成績是他努力和智力的直接、公正的結果。將他們的成績平等化,對約翰來說是一種深重的不公,貶低了他的辛勤付出,卻獎勵了蘇西的冷漠。這不僅僅是關於成績;這關乎一個根本原則:不平等的努力應該得到不平等的回報。
將這個道理延展到運動場。一位運動員為了艱苦的訓練奉獻了多年,犧牲了個人時間,忍受了痛苦,挑戰了身體的極限。而另一位則偶爾出現,付出微薄的努力。當前者贏得冠軍時,難道我們要因為後者沒有獲勝而宣稱這是「不公平」嗎?運動、競爭的本質就是慶祝不平等的表現。金牌是通過卓越、不平等的奉獻和才能所贏得的。若人人都獲得獎杯,無論成敗,這不僅不公平,還是對真正優秀者的輕蔑侮辱,助長了平庸和特權的文化。
現在,讓我們談談社會中的大象:財富與機會。我們常常聽到「人人平等薪資」的呼聲,或是為了實現「公平」而進行財富的再分配。但想想那位創業者,他冒著失去全部積蓄的風險,工作八十小時,忍受無數失敗,最終創造出一個能夠雇用數千人並改善數百萬人生活的產品。難道這樣剝奪他不成比例的成功,並將其平均分配給那些沒有冒險、沒有創新、對這一事業毫無貢獻的人,這算是「公平」嗎?他的財富是他非凡貢獻的公正反映,是他不平等的願景和承擔不平等負擔的結果。若將其結果平等化,無疑是在懲罰創造力,阻礙未來的進步。
追求絕對平等常常會導致深重的不公,因為它忽視了人類之間的固有差異。我們不是可以互換的齒輪。我們擁有獨特的才能、不同的抱負、高低不一的工作能力和各自不同的生活環境。若不顧這些重要的區別,對每個人一視同仁,實際上是在意義上對他們不平等。對於一名視障學生,若給予他與視力正常學生完全相同的教科書,卻沒有任何調整,這雖然是「平等」,但卻是深深的不公平。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公平要求不平等的對待——專門的教材、輔助技術——以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此外,一個痴迷於平等結果的社會,會積極破壞推動進步的激勵。若突破性成就與最低限度努力所獲得的回報毫無差異,誰又會努力追求卓越、創新或冒險呢?若治癒疾病的傑出科學家與僅僅打卡上下班的人獲得的報酬和認可沒有區別,推動邊界的動力就會消失。這不是貪婪,而是人類動機的心理。獎勵不平等的貢獻是動態進步社會的引擎。
「人人得獎」的心態,雖看似無害,卻是平等追求如何滋生不公的日常例證。這教導孩子們,參與等同於成就,模糊了努力與結果之間的界限。它剝奪了那些真正優秀者獲得勝利的獨特滿足感,並使那些表現不佳的人無法從失敗中獲得寶貴的教訓。這種虛假的「公平」最終會造就一個無法應對現實挑戰的社會,因為在那裡,表現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不平等即公平,平等則不公」的觀念迫使我們面對人性和社會動態中不舒服的真相。真正的公平社會,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結果,而是每個人都能自由追求自己的潛能,努力和才能被不成比例地承認和獎勵,差異不僅被容忍,更被用來促進集體的進步。要求結果的平等,實際上是在要求一個靜止、缺乏靈感、最終不公的社會,懲罰卓越,獎勵平庸。讓我們擁抱那些推動我們前進的富有成效、動態的不平等,因為在這其中蘊含著社會公平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