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歷史:孔飛力《義和團運動史》與其持久遺產
義和團運動(1899-1901)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且常被誤解的時刻。許多歷史記述僅僅敘述了事件本身,然而孔飛力(Paul A. Cohen)1997年出版的深具影響力著作《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驗和神話的義和團》(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方法論框架,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發生了什麼,更理解我們如何銘記和詮釋這段歷史。孔飛力邀請我們將歷史視為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包含客觀事實、主觀現實和不斷演變的敘事。
第一調:作為「事件」的義和團
第一「調」關注義和團運動作為一系列可驗證的事件。這是傳統歷史敘事的範疇:人物、地點、時間和內容。孔飛力細緻地重建了事件的順序:義和拳的崛起、其排外和反基督教的暴力行為、清廷決定支持義和團的關鍵時刻、北京外國使館區的圍困,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干預。這個「調」建立了實證基礎——歷史事實——所有進一步的詮釋都建立在此之上。它旨在回答一個問題:「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二調:作為「經驗」的義和團
除了客觀事件之外,孔飛力深入探討了參與者的主觀「經驗」。這個「調」考察了參與者本身如何理解、感知並賦予正在展開的危機意義。它研究了義和團的巫術宗教信仰,例如他們相信刀槍不入,並檢視了謠言、地方恩怨以及傳統社區與基督徒教徒之間文化衝突的普遍作用。通過從農民、傳教士和官員的角度看待這場起義,孔飛力闡明了塑造他們行為的動機、恐懼和世界觀,超越了單純的事實,以把握其真實的生活經驗。
第三調:作為「神話」的義和團
或許是孔飛力最具影響力的貢獻,這個「神話」調分析了義和團運動是如何被隨著時間推移而詮釋、重新詮釋和選擇性地記憶,以服務於各種政治和意識形態議程。對於20世紀初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義和團常被描繪為迷信、落後的形象。相反地,中國共產黨後來將其重新定義為英勇的反帝國主義愛國者,對於在革命鬥爭中塑造民族認同至關重要。同時,西方敘事則經常強調義和團的「野蠻」行為和外國保衛者的「英雄」事蹟。這個「調」揭示了歷史並非靜態;它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場域,不同的群體在此建構敘事以使其自身觀點和目標合法化。
孔飛力的著作重要地提醒我們,理解歷史需要同時審視其多重維度——事實、生活經驗,以及那些塑造我們集體記憶的持久且常帶有政治色彩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