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金庸十五部小說 — 連載年份、首載報刊與同期中國(大陸)重大政治事件對照


金庸十五部小說 — 連載年份、首載報刊與同期中國(大陸)重大政治事件對照

編號小說(中名)首次連載 / 主要連載報刊(簡稱)首次連載年(或開始年)同期中國(大陸)重要政治事件(重點)
1《書劍恩仇錄》《新晚報》(香港/大公報體系副刊)1955(開始連載) 。原連載 1955–1956。 (Wikipedia)195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進入社會主義改造階段;1955–56 前後為國內整頓與意識形態建構(背景)。(同期國際、區域與冷戰脈絡影響文化氛圍) 。(Wikipedia)
2《碧血劍》《香港商報》連載(香港報)1956(連載年) 。(Wikipedia)1956:中共發起「百花齊放」運動(1956-57),知識界與言論環境短暫鬆動;1956 年也為冷戰亞洲格局變化期。(Encyclopedia Britannica)
3《射鵰英雄傳》《香港商報》連載(1957 起)1957(開始)—連載至1959(舊版)等。(haodoo.net)1957:反右運動啟動(1957);政治氣候自「百花」轉向高壓,知識與文化界受影響。(Wikipedia)
4《神鵰俠侶》《明報》(金庸後來創辦之報;連載於明報)1959(連載開始於明報) 。(jinyong.ylib.com.tw)1958–60: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1958 起)與隨後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1959 起影響深遠)。1959 年並發生西藏起義與達賴喇嘛出走(1959)。(Encyclopedia Britannica)
5《倚天屠龍記》《明報》連載(1961 左右)1961(出版/連載時段近) 。(Wikipedia)1960–62:大躍進影響持續、1962 年中印邊界戰(中印戰爭),國家與社會在經濟與安全上承受壓力。(Encyclopedia Britannica)
6《雪山飛狐》《明報》或其他香港報刊(舊版連載約1959)1959(或接近) 。(與《神鵰》、《飛狐外傳》相關時期) (jinyong.ylib.com.tw)1959:西藏事件、國內經濟社會在大躍進期間逐步轉為困難期(社會氣氛與文化創作有其壓力)。(Wikipedia)
7《飛狐外傳》《香港商報 / 明報 等》連載(與雪山飛狐系)1960(前後) 。(Wikipedia)1960 年代初:大躍進後期與恢復調整(1960–62);冷戰亞洲局勢緊張(如中印衝突1962)。(Encyclopedia Britannica)
8《連城訣》《明報》等連載(1963 左右之作品)1963(創作/連載時段) 。(jinyong.ylib.com.tw)1962–64:中印衝突後的軍事與外交調整;國內進入政治與經濟的整頓期,文化界管控持續。(Encyclopedia Britannica)
9《天龍八部》《明報》連載(1963 起)1963(連載開始) — 代表金庸筆成熟期大作之一。(Wikipedia)1963–65:國內政治路線鬥爭加劇,文化與政治氣氛緊張,1966 年文化大革命將近(政治氣候惡化趨勢)。(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0《俠客行》《明報》連載(1965 左右)1965(出版/連載時段) 。(jinyong.ylib.com.tw)1965–66:文化大革命前夕的政治氛圍升溫,文藝界開始面對更強監督與政治化風險。(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笑傲江湖》《明報》連載(1967 左右)1967(創作/連載期) 。(jinyong.ylib.com.tw)1966–76:文化大革命全面爆發(1966 起)——對文化、出版與知識界產生深刻衝擊(此期香港報刊與香港社會亦受區域政治影響)。(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2《鹿鼎記》《明報》連載(1969 完稿於1969,後為封筆作品之一)1969(完成/連載時期) 。(Wikipedia)1968–69:文化大革命持續,國際上中國政治位置仍在變動(1971年聯合國席位變動前之冷戰格局)。(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3《白馬嘯西風》短篇,1961–1964期間出版於報刊或書刊(短篇集刊載)1961(左右出版/發表) 。(jinyong.ylib.com.tw)1961 年前後:大躍進後期、國際緊張(臺海、邊界衝突)與國內經濟社會困境。(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4《鴛鴦刀》短篇/書刊發表(1961 前後有刊載)1961(短篇時期) 。(jinyong.ylib.com.tw)1961:同上(大躍進背景與國內社會經濟調整)。(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5《越女劍》金庸較晚整理出版作為短篇收錄(作品完成於晚期/1970 左右有版次)1970(收錄/再版時期;金庸在1972 封筆前完成全集) 。(Wikipedia)1971: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得「代表權」(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1970–72 為中國在國際政治地位大轉折期;同時文化大革命仍在進行中(1966–76)。(Wikipedia)

釐清與方法說明(重要)

  1. 連載 vs 出版:金庸的大多數小說最初以「報刊連載」形式發表;連載起訖常跨年,且往往在不同地區報刊(香港、台灣)有分別刊載或改題;上表以「首次連載年份 / 主要連載報刊」為標示。小說後來常有「新版/修訂版」再出版(1970s–1980s的修訂版為常見版本)。(參考金庸作品年表與各小說條目)。(Wikipedia)

  2. 政治事件選擇原則:我以「與連載年份最接近且在大陸層面具有廣泛影響」的政治事件做交叉對照(例如:1956 的百花運動、1958 的大躍進、1959 西藏事件、1962 中印戰爭、1966–76 文化大革命、1971 聯合國席位變化等)。這些事件塑造了1950–70年代華語世界的思想氣候與文化氛圍,對報刊審查、作家心態、讀者接受度均有重要影響。對事件的細節我引用 Britannica / 聯合國條目與學術來源以保守準確。(Encyclopedia Britannica)

  3. 地區差異:金庸主要在香港報刊連載(例如《新晚報》《香港商報》《明報》等),香港作為相對開放的出版環境,使他得以在1950–70年代出版並廣受讀者歡迎;但同步期中國大陸的政治氣候(尤其從1957 反右、1958–60 大躍進到1966 文化大革命)對整個華文文化圈產生壓力與影響,值得在閱讀文本時對照考量。(event.taku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