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1954年,德比爾斯鑽石礦工被X光掃描的駭人照片,生動地提醒了我們人類歷史上一個反覆出現的模式:我們在迅速採用新科技的同時,卻未能充分考量其對人類福祉和環境的長遠影響。這個為了追求利潤和控制而誕生的歷史事件,成了我們當代科技挑戰的有力寫照。

在20世紀中期,螢光鏡(fluoroscope)是影像技術的一大奇蹟。它能即時呈現人體內部影像,為鑽石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檢工具。對礦業公司而言,這是防止盜竊的高科技解決方案;但對礦工來說,這卻是每日暴露於有害、高能量輻射的威脅。當時,X光的全部危險——特別是累積劑量所造成的傷害——尚未被廣泛認知,或是在經濟利益面前被選擇性地忽略。其結果是,那些辛苦開採鑽石的人們,健康受到了深遠而持久的損害。

這段歷史事件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今天,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科技——從先進的監控系統到人工智慧——它們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也伴隨著顯著且常常無法預見的風險。追求效率、便利和經濟增長的心態,經常蓋過了對潛在非預期後果的關鍵評估。

從金伯利礦井的教訓中,我們能學到幾點:

  • 一項技術的即時效用,不代表其長期的安全性。 螢光鏡是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案」,卻也製造了嚴重的健康問題。

  • 最脆弱的群體,往往承受了科技風險的最大負擔。 礦工們缺乏權力與知識去拒絕這些程序,因此成了輻射暴露的最大受害者。

  • 倫理考量必須是技術開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事後補救。 我們必須不僅僅問:「我們能做到嗎?」,更要問:「我們應該這樣做嗎?」以及「這樣做會對人類和地球健康造成什麼代價?」

當我們迎接下一波科技創新浪潮時,我們必須銘記金伯利的礦工們。我們必須積極地去理解我們創造物的全部影響,將倫理治理擺在首位,並確保進步的追求不會以犧牲人類尊嚴和安全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