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插隊文化」:一種「彎道超車」與「超英趕美」精神的體現

 


「插隊文化」:一種「彎道超車」與「超英趕美」精神的體現

「插隊文化」現象

「插隊」(chāduì)是一種在中國公共生活中常見的社會現象,從火車站、公車站的排隊隊伍,到銀行櫃檯、醫院,甚至是擁擠的旅遊景點,都可見其蹤影。它指的是繞過既定隊伍或秩序,以不正當方式謀取優勢的行為,通常不顧及其他已在等候的人。儘管這種現象並非中國獨有,但其普遍性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反應,使其被視為一種獨特的「插隊文化」。

這種行為常常令國內外重視規則和公共空間公平性的人感到困惑和沮喪。它可能被視為社會秩序的崩潰、缺乏對他人的體諒以及急躁的表現。然而,若從中國快速發展哲學的特定視角來看,這種看似負面的行為,卻可以說體現了國家追求「彎道超車」和「超英趕美」精神的一種獨特表現。

「彎道超車」與「超英趕美」

要理解這種富有爭議的詮釋,必須掌握中國現代化敘事中的兩個關鍵概念:

  • 「彎道超車」 (wāndào chāchē):這個詞源於賽車運動,指在彎道上加速並冒險超越,藉此取得領先。在發展語境中,它意味著一個國家渴望跨越傳統發展階段,超越既有競爭者,透過非傳統或加速的方式實現快速進步。它暗示了一種機會主義和結果導向的態度,有時將速度和成果置於常規程序或漸進步驟之上。

  • 「超英趕美」 (chāoyīng gǎnměi):這個口號源自「大躍進」時期,體現了民族深切渴望在經濟、科技和整體國家實力上趕上並超越全球領先大國的願望。儘管其最初的實施導致了災難性後果,但這種強烈競爭、不懈追求進步以及渴望擺脫落後狀態的潛在精神,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以各種形式持續存在。它培養了一種以快速實現目標為首要的思維模式。

「插隊」作為這些精神的縮影

在微觀層面,「插隊」行為可以被視為個體將「彎道超車」和「超英趕美」原則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嘗試。

1. 優先考慮速度和效率: 正如「彎道超車」優先考慮快速前進一樣,插隊是個人針對感知到的低效率而採取的直接解決方案。長時間排隊被視為浪費時間,是個人「生產力」的拖累。透過插隊,個體旨在最大化其即時效率,更快地實現其個人「目標」(例如,趕上火車、支付帳單)。這反映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急躁和對快速結果的追求,呼應了國家將數十年發展壓縮至數年的宏大抱負。

2. 足智多謀與機會主義: 插隊行為需要一定程度的足智多謀、觀察力以及機會主義——識別空隙、預測注意力鬆懈的時機,或者僅僅是擁有向前推進的膽量。這與「彎道超車」的精神相符,鼓勵尋找非常規方式來領先,即使這意味著擾亂既定秩序。這關乎在他人遵守常規規則時抓住優勢。

3. 激烈競爭與「適者生存」: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資源可能被視為稀缺或獲取受限,「超英趕美」的精神轉化為一種個人層面上的激烈競爭驅動力。插隊可以被解釋為這種競爭的一種微觀表現:如果我不搶先,別人就會。它反映了一種實用主義、有時甚至是殘酷的思維模式,在擁擠的環境中專注於個人利益,而集體遵守規則可能被視為一種弱點。

4. 專注結果而非過程: 「超英趕美」的核心是實現預期成果——變得強大、富裕、先進。同樣,對於插隊的個體而言,直接目標是排到隊伍前面,而不論過程如何。「公平」或隊伍的「秩序」變得次要,次於節省時間和達成目標的具體利益。這種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有時會凌駕於對禮儀或公平等抽象規則的遵守。

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

儘管「插隊」在個體層面可能被解釋為這些強大發展精神的一種體現,但它無疑會造成社會摩擦並損害信任。在這種行為猖獗的社會中,可能導致普遍的挫敗感、效率低下(因為人們不斷爭奪位置)以及公共文明的侵蝕。

「彎道超車」和「超英趕美」的精神無疑為中國的巨大經濟成就做出了貢獻。然而,隨著國家日趨成熟並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這種務實、不惜一切代價求結果的心態所帶來的負面外部性也日益明顯。中國若要在包括社會和諧及軟實力在內的全面意義上真正實現「超越和趕上」,將需要逐步轉向在速度和經濟增長之外,也重視既定規則、集體福祉和社會禮儀。而「插隊文化」的演變,將是這種更廣泛社會轉型的一個細微但具有指示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