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場景」:英國針對香港大逃亡的秘密計劃
英國倫敦—解密文件揭露,英國政府在1980年代後期進行了一項廣泛且高度敏感的應急計劃,內部稱之為「末日場景」,旨在為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前後可能發生的大規模香港人口外流做準備。這項由香港應急計劃官方小組(MISC 140)主導的計劃,旨在應對一場英國自認無法獨自處理的危機。
該計劃旨在應對幾種可能觸發大規模人口外流的潛在因素:信心崩潰、突然恐慌、內部恐慌或中國挑釁。這些因素大致被分為「1997年前」和「1997年後」兩種情景。
三階段應急框架:應急計劃圍繞三個不同的階段構建:
「綠色」階段:目前的規劃階段,重點是監控局勢、為任何最終危機奠定基礎,並尋求國際支持。預計此階段的額外開支極少。
「琥珀色」階段:當危機似乎迫在眉睫時啟動,需要就放寬移民管制做出決定、制定包租飛機和船舶的初步計劃,並採取措施提高軍事資產的戰備狀態。此階段可能非常短暫。
「紅色」階段:當大規模外流已開始時啟動,涉及撤離、接收和重新安置行動。
對英國的預期影響:文件強調,如果大規模外流發生,將對英國產生幾項關鍵影響:
巨額財政成本:大量湧入的人口將造成「極其昂貴」的重新安置問題。據估計,通過海路將一百萬人運往台灣的費用約為1.65億英鎊,空運至馬尼拉約為4000萬英鎊,這還不包括巨大的連帶成本和改裝費用。一百萬人前往菲律賓並在英國接收六個月的總成本可能為54億英鎊。建立可容納1000名難民的接收中心估計為500萬英鎊,而容納10萬名難民則為5億英鎊。
重新安置挑戰:住宿、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將面臨巨大壓力。儘管可能有約40萬套空置住宅可用,但並非所有都能被徵用。
運輸和資源緊張:飛機和船舶的可用性受到嚴重限制。獲得足夠的運輸工具將十分困難,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和高昂的包租或租賃成本。軍事援助至關重要,但數量有限。
移民管制和難民身份:移民管制的決定將會收緊,而許多不具備英國屬土公民(BDTC)身份的人申請庇護將會更難被拒絕。
國際負擔:英國承認無法獨自處理大規模撤離,因此獲得國際支持和接收難民的堅定承諾將至關重要。在「綠色」階段,將進行外交努力以爭取其他政府的承諾。
保密和公眾輿論:維持香港的信心是英國的一項關鍵政策。政府旨在防止公眾得知應急計劃,以避免恐慌並確保穩定。
關於「末日場景」的解密文件雖然主要詳細闡述了英國政府為應對香港可能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外流而制定的全面應急計劃,但文件確實揭示了某些內部爭論、對局限性的坦誠評估以及戰略考量,這些都可以被解讀為規劃過程中的「反對聲音」或至少是重要的反駁觀點。這些觀點並非完全否定計劃的必要性,而是從其可行性、範圍和溝通方式等角度提出了關鍵性的見解。
以下是一些在資料中確認的主要「反對聲音」或批判性觀點及其理由:
內政部(特別是代表移民事務部門的 A.J. Langdon):
理由:內政部對其最初在「香港應急計劃官方小組」(MISC 140)的組成和職權範圍中被排除或代表性不足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鑑於所審查情景的廣泛影響,特別是涉及移民管制和難民身份,限制其參與將是一個「錯誤」。他們還強調,在1997年7月1日之後,拒絕不具備英國屬土公民(BDTC)身份個人的庇護申請將會遇到潛在困難,並指出此類申請會「更可能」發生且在實踐中「更難拒絕」。這意味著他們關注在現有移民框架下,處理大量人口湧入的實際操作和法律複雜性。
W.D. Reeves(內閣辦公室,反映財政部/後勤方面的擔憂):
理由:Reeves 對英國獨自處理大規模人口外流的實際和財政能力作出了嚴峻評估。他毫不含糊地指出,「英國單獨實施此類撤離和重新安置行動在財政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離開」。這強烈地構成了一個「反對聲音」,反駁了任何認為英國可以單方面應對這場危機的觀點,從而強調了獲得國際支持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堅定承諾是絕對必要的。這個觀點突顯了英國在處理如此大規模事件時,其資源本身就存在的局限性。
D.G. Manning(內閣辦公室)及其他官員關於「可能的洩密」和公眾信心:
理由:他們對應急計劃的保密性以及任何公開資訊或「洩密」可能引發恐慌或破壞香港信心的問題表達了嚴重關切。例如,Manning 建議不要更新包含「令人擔憂」段落的「末日文件」,並強調英國的政策旨在維持和加強香港的信心。這表明有一種「聲音」警告不要採取那些雖然是必要規劃的一部分,但可能無意中觸發他們試圖管理或防止的危機的行動。他還指出,香港總督並未就該文件的內容進行諮詢。
「Corry 報告」(外部經濟分析):
理由:儘管這份報告並非政府規劃小組內部的「反對聲音」,但由《南華早報》委託 Bernard Corry 教授進行的、關於香港大規模移民對英國影響的經濟分析,提供了對潛在挑戰的詳細視角。該報告指出,其對英國經濟影響的「最佳情況」情景是建立在假設1990年至1998年間實行有管理的移民的基礎上,這暗示了不受管理的情景會導致更大的困難。報告強調,即使承認潛在的經濟利益,大量人口湧入也會對英國的住房、就業、教育和社會服務造成潛在壓力。這份報告作為一種外部的、分析性的「聲音」,提供了對經濟和社會影響的現實(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令人警醒的)評估,間接主張採取主動措施來緩解這些影響。
本質上,這些「反對聲音」並非是對進行應急計劃的必要性持根本異議,而更多是關於將塑造任何對「末日場景」應對措施的實際操作、政治敏感性和資源限制。它們充當了內部制衡和外部現實,為計劃的完善提供了依據。
這就像是一艘船上的船員在討論應對一場意外風暴的最佳航線和物資:他們都同意風暴即將來臨且需要一個計劃,但他們可能對船隻實際的適航性、物資數量和最安全的行動方案有不同的看法,而這些都是生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