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策略性地解除港幣與美元掛鉤並引導其貶值
摘要
香港目前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及經濟放緩,這問題因港幣與美元的剛性掛鉤而加劇。雖然長時間的內部通縮最終能恢復競爭力,但這個過程緩慢、痛苦,並伴隨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成本。本方案建議策略性地、有意識地引導港幣兌美元貶值,幅度可能高達30%,目標匯率為1美元兌10港元。儘管這項果斷的舉措會為市民帶來短期不適,但它借鑒了1983年香港實施聯繫匯率時為達致穩定而採用的類似機制,旨在迅速活化經濟並恢復競爭力。
背景:經濟上的迫切需要
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LERS)數十年來一直是其金融穩定的基石,為與世界儲備貨幣掛鉤提供了確定性和公信力。然而,當香港的經濟基本面與美國顯著分歧,特別是在美國持續高利率而香港面臨通縮趨勢時,聯繫匯率便構成限制。無法獨立制定貨幣政策意味著香港必須承受美國加息的全部衝擊,收緊本地流動性並加劇通縮,卻無法透過靈活的匯率來吸收外部衝擊或刺激增長。長期透過「內部貶值」來應對通縮,既無經濟效率,也造成社會動盪。
方案:策略性地解除掛鉤並引導重估
我們建議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在諮詢香港政府後,解除港幣與美元目前7.8的剛性掛鉤。隨後,有意識地將港幣貶值至一個新的策略性水平,例如1美元兌10港元,這意味著相對於當前匯率約30%的貶值幅度。
這種方法借鑒了1983年實施聯繫匯率的歷史先例。當時,香港面臨顯著的貨幣波動和信心危機。聯繫匯率制度作為一個大膽、人為的解決方案被引入,旨在將港幣穩定在一個特定匯率。同樣地,現在採取一次性、果斷的調整,可以成為解決當前經濟挑戰的有力工具,提供迅速而決定性的再平衡。關鍵在於這種調整的人為操控性,它能提供明確性並最大限度地減少長期不確定性,而非任由市場引導混亂的貶值。
引導港幣貶值的主要益處
實施港幣策略性貶值將帶來多項顯著的經濟效益:
提升出口競爭力:
港幣走弱將立即使香港的商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香港作為轉口貿易樞紐及高價值服務(如金融、法律、諮詢)提供者的角色,將受益於以外幣計價的較低價格,刺激國際買家的需求。
提振旅遊業及外來投資:
香港對於國際遊客,特別是來自中國內地及其他主要市場的遊客而言,將變得顯著更實惠。這將為近年來苦苦掙扎的零售、酒店和娛樂行業帶來急需的提振。此外,外國直接投資者將發現香港的資產和營運以外幣計價時更便宜,可能吸引新的資本流入。
直接對抗通縮的推動力:
貨幣貶值會直接導致以港幣計價的進口商品成本上升。這將立即產生通脹效應,有效抵消當前的通縮螺旋。雖然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的一些成本增加,但這是避免長期通縮帶來更深層次經濟困境的必要取捨,因為通縮會抑制投資、降低工資並增加實際債務負擔。
支持本地資產市場:
以港幣計價的貶值,將提高香港房地產及其他本地資產對外國投資者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能透過降低資產價格對外國買家的吸引力,並緩解通縮造成的價格下行壓力,從而幫助穩定並可能支持房地產市場。對於本地業主而言,這可以降低負資產的風險。
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
打破剛性掛鉤後,金管局將重新獲得獨立制定利率的能力,使其利率政策與香港自身的經濟狀況保持一致,而無需被迫跟隨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政策。這種新增的靈活性將使金管局能夠在經濟下行時實施逆週期措施,例如降低利率以刺激本地需求。
加速經濟調整:
相較於緩慢而痛苦的內部通縮過程(工資和物價逐步下跌),有意識的貨幣貶值提供了一條更快、更果斷的經濟再平衡路徑。它能立即對體系產生衝擊,迅速恢復競爭力並刺激經濟活動,使經濟更快地適應新的全球和區域現實。
承認短期不適
必須承認,如此大規模的引導性貶值無疑會為香港市民帶來一些短期不適。進口商品,包括食物和消費電子產品,將會變得更貴。那些擁有大量外幣負債但港幣收入的人士將面臨更大的負擔。然而,這些不適是可預見且可管理的權衡,以換取更廣泛的經濟效益,並避免更為漫長和具破壞性的通縮時期。這正是歷史上為應對經濟挑戰而採取的果斷行動,儘管它帶來不適。
結論
策略性地解除港幣與美元掛鉤並引導其貶值,是應對香港當前經濟挑戰的大膽而必要的政策選項。透過運用與當初建立聯繫匯率相似的機制,香港可以主動地再平衡經濟、提升競爭力、對抗通縮並恢復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儘管這需要謹慎管理和清晰溝通,但相較於長期通縮的痛苦,此方案為經濟復甦提供了一條更快、更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