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計民生訪談:流光溢彩預算之道
(場景始於分割畫面:一側,國會議員李明堂端坐演播室;另一側,流光溢彩專家趙雅蘭博士遠程現身。新聞主播戴薇居中主持。)
戴薇: 各位觀眾,晚上好,歡迎收看《國計民生》。今晚,我們探討一個關乎國家經濟與公共服務的重要議題:年度預算。與我們一同探討此常引爭議之議題的新視角,是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之要員,李明堂議員。李議員,感謝您撥冗前來。
李明堂: 戴主播,不敢當。
戴薇: 遠程連線的是組織效率專家,趙雅蘭博士。趙博士,歡迎您。
趙雅蘭: 戴主播,李議員,晚上好。
戴薇: 李議員,年度預算之考,觀眾朋友們耳熟能詳,常聞政壇為開支爭執不休。從您的角度看,當前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大型組織的預算編制方式,存在哪些根本挑戰?
李明堂: 戴主播,凡經歷過者皆知,實乃苦差。各部門呈報其需,繼而來回磋商,力求數字平衡。常覺人人皆為己利而爭。多重各部門之成本控制,然全局如何配合以達宏旨,實難看清。且甚僵化,預算既定,若年中有變,則難以應對。
戴薇: 趙博士,您倡導一種名為“流光溢彩”的新方法。能否解釋一下,此法與李議員所述之傳統方法有何不同?
趙雅蘭: 當然。傳統之“系統流動論”或顯學術,其核心實為常識。故今晚,若蒙允准,我願稱之為“流光溢彩”。試想一組織——無論公司抑或政府機構——皆為一系統,各部分協同以達一目標,如創收或提供公共服務。流光溢彩重在理解資源——包括預算——如何流經該系統,並辨識何處阻礙此流動。
傳統預算常孤立審視各部門,致部門隔閡與協商博弈,如李議員所言。流光溢彩則始於問:何為最大瓶頸,即主要制約,阻礙系統達成更多目標?
戴薇: 故您之意,非僅累計各部門之開支,而是先辨明真正之限制所在?
趙雅蘭: 正是。繼而,我們集中精力與資源,使該瓶頸之產出最大化。其他一切皆應為其服務。試想一工廠:若一機器遠慢於其他,則其餘各部門全力運作,堆積大量待慢機處理之工,實無道理。當重於使慢機盡可能高效,並保證其工作流暢。預算編制亦然。
李明堂: 此理甚合直覺。那麼,流光溢彩如何實際運作?以政府機構為例。
趙雅蘭: 以政府醫療機構為例,如前所述。若最大問題為急診室之病患產出,則此為制約。非僅審視醫院總預算,而專注於何處阻礙急診室之病患流動。或需於高峰時段增撥資源,增聘護士,投資急診室專用之速診設備,或簡化病患入院與出院流程。
關鍵在於,其他部門之預算亦應配合急診室。例如,可投資於初級保健診所之舉措,以善治慢性病,防不必要之急診。視預算為需高效流動至最需之處的資源,以提高整體系統性能。
戴薇: 故為更具針對性之法,重於對整體目標影響最大之處?
趙雅蘭: 確然。且非僅投以更多資金。而是理解根本流程,移除阻礙流動之障礙。此亦借鑒精益思想之理,旨在消除資源使用之浪費。
李明堂: 我們常遇之挑戰之一,即年度預算之僵化。流光溢彩如何應對靈活性之需?
趙雅蘭: 流光溢彩鼓勵更具適應性之法。非固定一年之預算,而是依制約之實際需求與工作之實流分配資源。可視為拉動制——資源被“拉動”至所需之處,而非依或不準確之預測而“推動”。亦可策略性地設置預算緩衝,以防制約受意外干擾。
戴薇: 趙博士,您亦提及傳統預算或過於重成本。流光溢彩如何轉移此重心?
趙雅蘭: 傳統預算常重局部成本效益,有時或損整體系統。流光溢彩則重產出最大化——系統創造價值之速率,無論公司之收益抑或公共組織提供之服務。依其對此全局度量之影響評估預算決策,而非僅審視特定部門是否低於預算。問:此開支是否能提高我們達成整體目標之能力?
李明堂: 此預算之思維,確然不同。您認為今晚觀眾應記住哪些要點?
趙雅蘭: 關於流光溢彩,需記住之要點有:
- 重制約: 辨識阻礙組織達成目標之最大瓶頸。
- 重流動: 理解資源如何流經系統,移除阻礙流動之障礙。
- 助制約: 分配資源,包括預算,以使制約之產出最大化。
- 善適應: 設計能應對變化之需,而非僵化固定之預算流程。
- 思產出: 依其對整體目標與價值創造速率之影響評估預算決策。
歸根結底,流光溢彩旨在使我們擺脫傳統預算之常引挫敗與無益之爭,轉向更具戰略性與目標導向之法,惠及整個系統。
戴薇: 趙博士,李議員,感謝二位於《國計民生》之精闢討論。今晚,我們確為觀眾朋友們提供了值得深思之素材。
(畫面漸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