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1946年《英美貸款協議》

第二次大戰既終,英國因《英美貸款協議》於一九四六年負債於美國,約計四十三億四千萬金元(今值超過六百億金元)。英國歷時六十一年,方於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最後一筆八千三百二十五萬金元付款,方始還清此債。彼貸款之利率為二厘,於戰後英國之經濟復興至為重要,蓋英國因戰役而遭受嚴重之財政破壞也。

與馬歇爾計畫及日本援助之對比

與此同時,美國於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二年間之《馬歇爾計畫》,向西歐(包括西德)提供約一百二十億金元(今值超過一千六百億金元)之無償援助,以重建西歐。與英國之貸款不同,馬歇爾計畫之資金為無償援助,受援國無需償還。又,日本亦自美國獲得大量之經濟援助,主要藉由經濟援助及軍事支持,作為冷戰戰略之一部分。

美國為何向英國收取貸款而給德國及日本免費援助?

自美國之角度觀之,有數理由足以解釋此種似有矛盾之行為:

  1. 遏制共產主義(冷戰戰略)

    • 二戰既終,美國視蘇聯共產主義為主要全球威脅。戰後之德國及日本有可能落入蘇聯之影響範圍,尤以共產主義於戰後地區日益流行之時。美國藉由提供免費援助,旨在穩定此等前敵國,並將其整合於西方資本主義陣營。

  2. 地緣政治重組:英國作為盟友與德國及日本作為戰略資產

    • 英國已為美國之堅定盟友,兩國共享民主價值觀,並具有長期之聯盟關係。相比之下,德國及日本曾為極權國家,美國需將其重塑為穩定之親美民主國家,以防止未來戰爭,並抵禦蘇聯之擴張。

  3. 經濟及軍事戰略

    • 強大的德國對於重建西歐經濟及作為對抗蘇聯控制之東德之緩衝區至為重要。同樣,日本需作為亞洲之穩定工業基地,以對抗共產中國及蘇聯於韓國之影響。

  4. 美國對戰後經濟領導之願景

    • 美國希望藉由確保歐洲及亞洲在美國經濟影響下重建,以主導全球經濟。美國藉由提供免費援助,確保美國商品及投資之市場准入,助美國工業於戰後繁榮。

  5. 英國與德國/日本之不同財務情況

    • 英國仍為帝國大國,雖已削弱,但被視為有能力在一段時間內償還債務。相比之下,德國及日本之經濟完全崩潰,幾乎無自我維持之能力,需外部援助方能生存。

結論:冷酷之戰略決策

美國決定向英國貸款而給德國及日本免費援助,並非出於公平,而是出於現實政治——為長期全球影響力進行戰略規劃。英國雖財政上削弱,但從未有加入共產主義陣營之風險,而德國及日本則為冷戰中至關重要之前線。美國藉由資助其復興,確保長期之地緣政治及經濟主導地位,將前敵國轉變為不可或缺之盟友。